您的位置  饮食文化  食材文化

曾经火烧曹操、吊打刘备的孙权,为何没能一统天下,是他不想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8-3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提起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有这样一个冷知识,他的谥号为“大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再无第二人。

“大皇帝”三个字,比起历史上那些“宣帝”、“文帝”、“明帝”、“武帝”来,其逼格不知道要高出多少。

然而,孙权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一生作为和成就却难以与“大皇帝”三字相媲美。

尽管孙权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了曹操,后在夷陵之战中吊打了刘备,三国的“三大战役”他赢了两场,但是,孙权穷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守家,除了以较为阴险的手段袭取了荆州之外,他一生在领土扩张方面几乎毫无作为。

因此,长期以来,孙权都被认为是一个偏安江东的君主。

作为守成之君,孙权无疑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开创这方面,他比自己的父兄孙坚、孙策差得好远。

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这是根据事实结果而推论出来的。

但如果我们详细分析孙权坐领江东、巩固江东乃至虎视天下的过程,或许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孙权其实骨子里并非一个守成之主,他一直有志于一统天下,只是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他最后只能抱憾而终。

一、少年英主

孙权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纯属偶然事件。

在孙权19岁这一年,其兄孙策因遭人暗算,英年早逝。东吴刚刚据有江东六郡,周遭强敌环伺。一切重担就这么押在了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古人20岁成年)身上。

不过,尽管周遭险情此起彼伏,幸好有周瑜、张昭等人的鼎力相助,东吴的形势还是被他稳定了下来。

而接下来,少不经事的孙权便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

首先,他招募贤才,选贤任能。东吴“四大都督”,除了周瑜是孙策的少年好友之外,其余如鲁肃、吕蒙、陆逊,皆是被孙权重用提拔上来的。

正因为孙权年轻,他更加能注重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对手下的人才也不求全责备。所以,在东吴方面,就集结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猛将。

无论是孙权“叔叔辈”的程普、黄盖,还是作为其兄孙策左膀右臂的周瑜、太史慈,都能各安其职,相得益彰。

这种盛况,在古今中外的各类军事集团中都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见得孙权善于利用人才、团结人才,是一位罕见的少年英主。

二、开发东吴

拿来一张三国时期的势力地图,我们一般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东吴地盘挺大的,甚至不输北方的曹魏。

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各国的土地开发的效率,其实是严重不平衡的。

作为东吴来说,在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还居住着许多被称为“山越”的土著。

他们虽然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也经常发起叛乱,严重威胁着东吴的统治。

所以,尽管东吴看起来地盘不小,但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内忧。在东吴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平定山越的记载。

而孙权征服山越,并非一味蛮干,他用的是“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疏导性政策,一方面补充了东吴的兵源,另一方面拓展了国家的税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对山越地区的开发,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孙权也开始了自己争霸天下的道路。

三、问鼎中原

孙权并非是一个偏安之主,这一点可以从他与部下推心置腹的言谈中看出,比如,他曾经与鲁肃有这样的对话。

他对鲁肃讲:“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三国志》)

孙权对鲁肃表达了自己要做当世之齐桓公、晋文公的志向,意指他要平定乱世,问鼎中原。

而鲁肃答道:“今定天下,都中国,使殊俗贡珍,狡兽率舞,非君谁与?”(《三国志》)

鲁肃的回答更加直白:当今天下,能够一统宇内,定都中原的,舍君其谁?

于是,便有了鲁肃为孙权年提出的统一战略——“榻上策”。

以今人“马后炮”的视角来看,“榻上策”甚至比“隆中对”更加高明和实用。

后来孙权为了表达自己要问鼎中原的决心,还曾讲过一句话:“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三国志》)

以孙权看来,如果是坐守江东,何必要那么多兵马呢?

那么,孙权为了统一大业,都做出了什么努力呢?

1、攻占荆州

荆州既是江东的西大门,也是孙权进取中原的另外一条途径。

为了攻取荆州,早在公元203年,孙权就发起了攻打黄祖的战役。

公元208年,孙权成功消灭了黄祖,既报了家仇,也洞开了荆州的门户。

可这一年,曹操率大军南下,直取荆州,让孙权计划落空。因此,他不得不与刘备结盟,于是才有了赤壁之战。而战后,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

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未果,于是派遣吕蒙攻占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逼迫刘备与他平分荆州。

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袭取整个荆州。两年以后,刘备率军东征,孙权又派陆逊将其击败,是为夷陵之战。从此,孙权得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

2、联蜀抗魏

尽管孙刘两家为荆州而大打出手,但为了对付强大的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孙权还是主动向刘备示好,吴蜀双方再次握手言和,共抗曹魏。而且,自从这次结盟后,吴蜀双方再未发生过战争。

为了进取中原,孙权在公元214年、公元233年、公元226年、公元234年、公元237年、公元241年,先后6次主动向曹魏发起了进攻。

尽管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可以看到,孙权为攻灭曹魏所做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必“五出祁山”的诸葛亮少。

只不过,因为孙吴始终是“配角”,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历史被刻意的忽略或者弱化,让我们看不到历史的真相。

四、坐困江东

既然孙权主观上并不满足于坐领江东,而且在行动做了诸多努力,为何在其长达50多年的执政时期内,东吴并未在统一大业上有所作为呢?

1、敌人强大

魏、蜀、吴三国虽然号称“鼎足而立”,但客观上讲,这种“鼎足”是十分不平衡的。

曹魏位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中原地区,“三分天下有其二”,拥有不可撼动的优势。

而蜀汉虽然偏居一隅,但巴蜀本是天府之国,且有崇山峻岭阻隔,再加上蜀汉中前期有大量杰出人才辅佐,这让消灭蜀汉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2、国失栋梁

我们常说东吴有“四大都督”,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是,其中的三位皆是英年早逝。周瑜死时36岁,鲁肃死时46岁,吕蒙死时42岁。尽管陆逊稍微长寿,但他是个典型的“鸽派”,且后期一直与孙权矛盾重重。没有够硬的一线军事统帅,也让孙权有志难伸。

3、内部矛盾

孙氏虽然自孙坚一辈就在江东立足,但其出身并不高。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要下大气力与江东的世家大族们妥协与斗争,这必然有损江东统治者的精力。

再加上周围山越等土著的叛乱,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吴无法集中精力去应付外部矛盾,这也导致了他只能胸怀天下,但睁开眼睛,还是要处理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亚玛顿股票,天维禁地,北京正邦 http://www.cityruyi.com/lm-2/lm-1/14186.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蒙速办app,岳钟琪,恋之月
  • 编辑:梦雪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