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美食资讯  国外美食

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副院长应亚珍解读DIP:“中国原创支付方式”应关注这些关键点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11-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国家医保局启动新一轮支付方式改革试点,颁发了《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方案》,首批试点覆盖了71个城市。这就意味着针对住院费用的复合支付方式,基于大数据按病种付费方式(简称DIP),成为与DRG支付方式改革平行推进主要付费方式。DIP有哪些特点?与其他支付方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时,各地又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分组更细 操作性强

DIP是一种中国原创的支付方式。它是以大数据为基础,在汇集大量真实世界病例的基础上,按照“诊断+操作”的分组规则,对病例进行分组,并根据一定的结算规则进行医保付费。DIP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分病种,并赋予每个病种分值。在进行医保支付时,根据医疗服务分值总量,以及医保基金额度,计算出每一个医疗机构获得的分值并进行医保结算。

相对于DRG来说,DIP基本的分组路径和原理是根据真实的病例分组。从DRG在各地的分组情况来看,一般分为700到1000组。但目前在广州、上海等地的DIP实践来看,DIP分组都超过了1.2万组。可见,DIP的分组结果更细。

分组更细并不意味着推行难度更大,因为DRG和DIP这两种支付方式的分组逻辑是不一样的。DRG是先确定分组规则,临床发生的真实病例,按照规则属于哪一组,就进入相应的DRG。而DIP正好相反,它是按一定规则对现实病例进行聚类,但不做组合成组。不同的分组逻辑,造成了二者分组数量的差异。

目前试点的安排来看,在全国范围内,DIP和DRG这两种医保支付方式是平行推进。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甚至当地的偏好二选其一。但一个统筹区(主要指地市级)的住院付费的主方式,只能选择一种,不适合同时采用DIP和DRG。

防止“逆向选择”

DIP覆盖所有病种,那么与单病种付费的区别在哪里呢?

过去推行的单病种付费,各地基本上只是选择了一部分的病种,其“命门”在于医疗机构可对医保付费标准进行“逆向选择”:当医保支付定额标准高时,医疗机构会倾向于选择这个诊断,相反,当支付定额不足的时候,医疗机构可以尽量不采用这个诊断。结果就会出现:医保部门实行了一个单病种付费,这个单病的病例数就会迅速减少或者消失的现象。

按DIP付费,病种粗细程度和原来的单病种差不多,但区别在于DIP是全病例覆盖,除了少量的按床日和项目之外,其余都要应分尽分。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的病例是逃无可逃的,都要纳入到某一个组里面。因此,DIP比起单病种付费,医疗机构的应对空间就大大缩小了。

技术特征5个“一”

DIP的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5个“一”:

一个数据信息库。根据各地的政策病案汇集整理之后形成信息数据库。某一个区开展付费方式改革,要收集相应的数据。DIP一般采用前3年的历史费用数据,按照1:2:7的比例计算各病种加权次均费用,越靠近当前年份权重更大,与现实的费用水平接近。

一个国家病种组合目录库(主目录、辅助目录)。DIP根据真实住院病例,将每个诊断按其治疗方式不同分若干组,然后穷举所有诊断和治疗方式的组合。DIP分组所需要的数据相对简单,主要是病例中主诊断和主操作的组合。在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编码使用上,DIP使用了IC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闪亮的瞬间吉他谱
  • 编辑:梦雪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