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饮食文化  饮食礼仪

中国人为何以食为天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6-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汉学界探讨的“早期中国”,一般是指从上古时期直至汉末以前的中国历史。英国汉学家、剑桥学者胡司德(Roel Sterckx)的著作《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和圣贤》,就是以这段时期的文献典籍为依据,研究中国人对于食品的态度、认识,以及向神灵祭献贡品的行为及与以上相关的一些表现,他认为,早期饮食文化的形成激发了中国古代复杂的思想观念。

  把食物用于是中国的一个古老传统。《诗经·绵蛮》有言:“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胡司德引《韩非子》载,鲁哀公见孔子,赐之桃与黍,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孔子看重黍,是由于黍在用于祭祀的五谷中具有重要地位。以此为例,胡司德认为,早期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应当突破以往物质史和技术史的叙述,要看到一种食品除了营养价值和物能之外,它的社会、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中国对于“食品”这个概念的理解。

  在意识形态的范畴里,食物发挥着重要作用。《礼记》中把“礼”的起源归结为饮食,《论语》里有很多“孔曰”“食不语”等饮食礼仪,荀子强调通过礼仪的组织建构让饮食在人生中获得恰当的味道和意义。通过围绕饮食的礼仪习俗的养成,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像动物一样只知道“吃”。

  早期中国文化的优越感也建立在各种饮食行为的评价体系上。食材的选择与料理,不同的烹饪方法,生食与熟食,素食与荤食,好吃与,与这些有关的看法往往指向们所认为的,远古时期淳朴、中庸、的饮食习惯与后来、、颓废的饮食习惯的二元对立,这种对饮食习惯的判断是泛而理想化的,以之作为“文明”与“”的区别稍有偏颇。

  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良政的核心旨就是于民,要懂得适度的干预和不要过度的“烹饪”。庄子讲述“庖丁解牛”,在胡司德看来,这个故事了既有的社会等级秩序的观念,历史记载不断出现的“庖-吏”形象以及原本只是宴席上的盲人乐师、后来作为谏臣的“瞽师”的形象,他们代表了一种,要求执政者超越食物所代表的现实世界的物质,反映出从饮食文化延伸而至的古代对于应当具有的和判断力的冀望。

  祭祀礼仪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通过各种典仪向神灵表达,在其中贯注了丰富的情感和期待。献给祖先的食物和饮品一直是以祖先为中心的祭祀礼仪的标志性构成。

  从有关早期中国饮食的理论阐释来看,胡司德的关注重心在于探索思想文化特征。无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建基于饮食,文献反映的人与食物之间关系所引申的多元价值体系的内在矛盾,饮食作为勾连社会生活、形态、的一个关键,这个观点都是可以成立的,也是值得深究的。

  主管: 咸宁市委宣传部 咸宁市人民新闻办公室 鄂ICP备06018974号 © 版权所有咸宁日报

  咸宁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地址:湖北省咸宁市银泉大道198号邮编:437100 电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