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饮食文化  食材文化

四川防灾与生态保护并重 因灾伤亡人数连续处于历史低位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9-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报记者 寇敏芳

  今年以来,全省已发生地质灾害1694起,是去年同期的1.28倍。发布会上,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蒋俊介绍了我省的防灾形势:灾害发生数量比往年多,但防灾成效却不输往年——提前疏散转移受威胁群众47.8万余人,避免了5748人因灾伤亡,分别为近三年均值的1.7倍和2.4倍。

  蒋俊说,我省探索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的建设,现已初步形成地灾防治的“四川经验”。突出生态保护意识,形成了地灾防治的“绿色样本”。

  打造综合防治体系 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大幅下降

  四川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始于2014年,当年我省入选原国土资源部及财政部项目支持,接下来的5年,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专项防治资金上百亿元,布局四大体系、夯实科技支撑,全力推动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蒋俊介绍,我省有3.63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在176个县,威胁近150万人生命安全。近年来连续遭受汶川、芦山、九寨沟3次强震,今年长宁、珙县等地先后多次发生地震,使原本复杂的地质环境更加脆弱,地质灾害呈易发、高发态势。

  防灾的“武器”有哪些?蒋俊说,主要靠监测预警、主动避让、综合治理“三个到位”。近五年发送预警短信近2000万条;率先开展群测群防专职监测体系建设,建成一支5万人的监测队伍,实现隐患动态巡查全覆盖;开展政府购买服务,197支专业队伍常驻支持基层一线,率先启动高山峡谷区空天地一体化地灾隐患早期识别及自动化专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因灾死亡失踪人数连续保持在历史低位,年均因灾死亡失踪由前五年的137人大幅降至24人,群死群伤得到有效遏制。

  防治工程体系建设高效推进 为“生命工程”添上“绿色”

  今年入汛以来,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高效推进。“在防灾关键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发挥了明显的防灾减灾功效。”蒋俊说。

  在今年“8·20”强降雨期间,宝兴、汶川、理县等强降雨重灾区已建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均发挥了作用。宝兴县的冷木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巨大的堤坝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最大限度地消减了山洪冲刷破坏力,拦蓄了大量泥石流冲出物源,保护了下游民众安全。

  冷木沟泥石流治理工程2013年12月开工,2014年6月主体完工。宝兴县将冷木沟打造成城市生态休闲区,定位为地质遗迹保护科普园、省级地质公园、感恩教育基地。如今,行走冷木沟,健身道、观景台、休闲景观、绿化景观、泥石流科普墙随山势延展开来,山间凉爽的风徐徐拂过,仿佛行走在公园里。

  冷木沟是我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一个缩影。蒋俊介绍,我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在建设中牢牢树立生态保护思路,将“生命工程”与“绿色工程”有机结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