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美食养生  美容保健

养生先养德,常做这件事,你会更健康!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10-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养生先养德,常做善事更健康

保健时报记者 燕声

人如果有一颗仁爱之心不仅惠及邻里亲朋,对自己的健康也有很大的益处。美国心理学会发布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做善事和帮助他人对人们身心健康有益。研究人员表示,年轻人做善事时幸福程度更高,而年龄大的善行者则身体健康度更高。与男性相比,女性做善事时的健康程度更高。

做善事的人更加快乐健康

他们发现,帮助邻居等随机行善比有计划的慈善志愿活动更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原因或许是非正式的利他行为较随意、自发,也更容易构成社会联系。此外,非正式行善也较多样化,不是那么单调乏味。

研究人员表示:“亲社会行为,包括利他、合作、信赖和同情心,对和谐社会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因素;同时,它也有助于身心健康。”他们还发现,善行与心理幸福感的紧密联系程度超过享受幸福感。前者聚焦于自我实现,后者则单纯指快乐、积极的感受。

诚然,生活中对他人多一些帮助,心情自然愉悦;对名利少一分苛求,自然轻松自在,没有了太大的压力和负担。

“德”能让人心态平和、心情愉悦

上述研究结果与中医养生观点不谋而合,中医向来重视“养生先养德”。孔子有“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道德经》中亦曰:“寿源于德”;而老子则提出了“三宝”论:“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

“养德”一是能保持心态平和。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医大师邓铁涛的长寿经只有一句话:养生必先养心,养心必先养德。他认为,养生不仅要讲究吃,更重要的是精神养生,“知足,贫者亦乐;不知足,富者亦忧。要向上看,不要向上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孙真人卫生歌》说:“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是修身养性的至理。唐代名医孙思邈不受名利之诱,献身医道,为大众解除疾苦。他从不问病患地位高低,贵贱贫富,也不念恩怨亲疏,一视同仁。他不仅在工作中不辞劳苦,而且在医学研究上孜孜不倦,在古稀之年写下了《千金要方》,直至百岁高龄,完成了《千金翼方》,至102岁去世。与此相反,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被名利枷锁困住手脚的人,遇事斤斤计较,常常患得患失,他们往往会未老先衰,自然难登“仁寿之域”。

德高者对人、对事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故而无忧无愁,无患无求。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编辑 || 燕声 李娜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