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美食养生  美容保健

健康阅读|人类与野生动物的相处之道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11-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新发传染病健康安全防护公众指南》连载21

人类与野生动物的相处之道

不食用 不买卖 不猎杀 不圈养 不投喂 保持距离

编著:中华预防医学会

名誉主编:徐建国

主编:杨维中 梁晓峰

副主编:董小平 施小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不吃野生动物

不吃野生动物,要从自身做起。应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从保护野生动物、维护自身健康的角度,摒弃“野味”滋补、猎奇炫耀等不健康的饮食观念,树立生态文明新风尚,坚决停止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不参与乱捕乱猎、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的活动。在自身坚决拒绝滥食野生动物行为的同时,也要积极告诫、劝阻自己的亲人、朋友不要食用野生动物,营造保护野生动物、抵制滥食行为的良好氛围。

与野生动物的正确相处方式

1. 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人和野生动物不应进行亲密互动,对于很多野生动物来说,人类接近它们可能会造成致命后果。“亲密接触”野生动物不仅可能会在互动时被传播病原体,而且也会影响、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

2. 不要投喂野生动物即便是在野生动物园中,野生动物也有其自身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随意投喂食物会给野生动物的健康带来隐患。投喂行为会因为食物来源单一化而让野生动物营养失衡、习惯紊乱、健康状况下降,甚至过度依赖人为饲养,导致它们无法在自然环境中生存。

3. 静静欣赏野生动物之美、尊重动物不要误以为野生动物是人类的玩物或娱乐对象。事实上,大自然才是野生动物的真正家园,把野生动物留在大自然里才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

不食用、不买卖、不猎杀、不圈养、不投喂,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是人类与野生动物的相处之道。如遇到野生动物受困、受伤等情景,可及时报告给野生动物保护组织。

野生动物都携带病毒吗?

野生动物是否都携带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需要大量科学研究来证实。但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病毒等病原体在自然界是长期存在的,与自然宿主形成了稳定共生、共存的关系,比如蝙蝠身上就长期携带冠状病毒。只有当人类主动打破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天然界限,通过非自然的方式接触或食用野生动物,病毒才有可能直接或通过中间宿主感染到人,引发对人类具有感染及传播能力的传染病,比如竹鼠、獾、穿山甲、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可能就是中间宿主。

野生动物与新发传染病的关系

约75%的人类新发传染病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说来源于野生动物。通常情况下,人们很难接触到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体也难以传染给人类。但是,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导致了很多疾病的传播和暴发。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鼠疫、SARS、禽流感、莱姆病、猴痘、尼巴病毒病、亨德拉病毒病、西尼罗河热等疾病的传播都与野生动物有密切关系。

编辑 || 燕声 李娜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