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美食养生  食疗养生

颜德馨:中医“病了”该好好治治了!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5-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 颜德馨,首届国医大师、颜氏内科第二代传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同济大学教授;2017年4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现在用真正的中医方法看病的中医正越来越少,这是一个让人的现象。“医圣”张仲景如果活到现在,想必也会使用CT等现代化设备。望闻问切这“四诊”之外,再增加一诊,未尝不可。但关键在于,不能丢弃传统的方法,如果完全依赖设备和化验单,中医也就了生命。

  靠食物就能治百病的说法,实在。食物虽然与药物一样,都具有“四气五味”,但食物的性质大都比较平和,如果说一种食品吃上几天就能让人的血脂、血压明显变化,那是无稽之谈。食疗养生的确有助改善体质,但通常都需要长期食用,才会见效。

  解放周末:现在许多电视节目似乎很热衷于鼓吹食疗养生:与吃药相比,食疗更为简便易行。对于这一现象,您怎么看?

  颜德馨:中医自古就认为,治疗疾病应“先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可见,食疗有一定的作用与价值。但近来,那些伪大师、伪中医夸大了食疗养生的作用,了不少人。

  颜德馨:靠食物就能治百病的说法,实在。食物虽然与药物一样,都具有“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性能,寒凉食物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温热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的作用。

  但食物的性质大都比较平和,如果说一种食品吃上几天就能让人的血脂、血压明显变化,那是无稽之谈。食疗养生的确有助改善体质,但通常都需要长期食用,才会见效。

  颜德馨:是的,万万浮躁不得。比如当今常见的糖尿病、脂肪肝等,大多是长期饮食不当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怎么可能指望用一种食物十天八天就治好呢?只有改变饮食习惯、平衡营养、增加运动、调整起居、消除病因,才能逐步改善。

  颜德馨:刚才说到,食物都有“四气”和“五味”。辛、甘、酸、苦、甜这五种滋味各有作用,即所谓的“辛散、甘补、酸收、苦降、咸软”。食物还有补和泻、阴和阳的属性,所以食物的搭配也存在配伍的讲究。

  更何况,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人的饮食各有禁忌。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体质,盲目跟风,只追求所谓的功效,却不管自己是否适合吃,那么食物也会致病。

  解放周末:包括食疗养生在内的各类养生方法之所以受到追捧,与眼下五花八门的养生书籍的热卖不无关系。

  颜德馨:养生不能“按书生活”。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不可盲目照搬书本。

  解放周末:现在,只要和养生、中医挂上钩的,特别是贴上“秘方”“秘诀”标签的书,都能卖得很火爆。

  颜德馨:不得不指出,现在的“养生市场”亟需有关部门加以规范,无论是电视节目、书籍刊物,还是养生产品,可谓良莠不齐。你看看这个,连药材也被“快餐化”了。(颜老把一袋印有能补血养颜字样的“即食阿胶”递到记者面前,这种阿胶被制成像糖一样的小块包装。)这样的保健品,让我这个搞了一辈子中医的人感到伤心。

  阿胶的确能补血,特别适合有虚劳之证的人,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吃,它有一定的禁忌。更何况,阿胶怎能即食?必须用酒烊开,才能入药,起到应有的效用。这些传统都是有学问的,岂能随便改掉。

  颜德馨:养生没有捷径,也谈不上秘诀,无非是遵循那些最朴素的道理。我认为,生命在于“流动”。

  我的晚餐基本上都吃粥或稀饭,粥里从不加所谓的食疗药材。对老年人来说,要尽量吃得清淡些,口味过重,会内损脏腑。饮食宜温热、熟、软,最忌生冷粗糙。

  老年人的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已经衰弱,而且大多牙齿不好,吃粗糙的食物容易损伤肠胃。我也从不乱吃补品,通常就是服一些刚才提到的活血化淤运脾的药,做到“每餐必饥,每食必喜”。

  颜德馨:哈哈,也可以这么理解。刚才说到开膏方的原则是“胃以喜为补”,其实日常饮食也是如此。“胃喜”是一种心理状态,有食欲很重要,勉强吃自己不喜欢的食物,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古时就有名医提出,不必过分苛求膳食的设计,病人想吃什么就应该补什么。无论是药物还是食物,倘若食后胃中觉得舒服,则益于人体。否则即使是吃山珍海味,如果食后不适,脾胃运化不佳,反而对人体不利。饮食不过量,不吃不消化、“胃不喜”的食物,一切以“喜”为界,就是我的饮食之道。

  解放周末:您刚才说,您的养生是生命在于“流动”,除了饮食, “流动”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颜德馨:从宏观来看,养生是一种文化;对个体来说,就是追求一种。保持流动的,归根到底是为了追求平衡,既包括心理的平衡也包含生理的平衡。

  颜德馨:所谓“流动”,就是不吃增加肠胃负担的食物、不穿过于臃肿厚实的衣服,因为衣着宽松,才能保持气血的畅流。选择衣服时,我还比较注重衣服的颜色,颜色也会影响心情。当然,流动还包括适当的运动,每天散步半小时以上,是我多年的习惯。

  解放周末:使心情保持“流动”,似乎更为不容易。颜德馨:是的。正如大家所熟知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换句话说,就是情绪如不加以控制,太过激烈,就会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去平衡。解放周末:乐观者长寿。

  颜德馨:正是如此。舒畅,血液循环才会好,生理的各项功能才能保持旺盛。

  解放周末:中医讲求“精、气、神”三者的平衡,保持、心理的健康是养生的一大要义。

  颜德馨:没错,“精、气、神”被历代养生家誉为人身“三宝”。而“神”字,却时常被忽略,现代人往往过分注重饮食、药物的作用,忽视了的调养。

  解放周末:在多数人看来,中医只擅长日常进补或者慢性病的调养,有大病还是得去找西医看。

  颜德馨:不得不承认,中医看病的范围越来越小,中医正逐渐成为西医的附属品。

  颜德馨:过去,中医有十三个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喉科、痔科、眼科、耳科……几乎无病不包。而且,对现在的不少疑难杂症,中医自古以来就累积了相关的治疗经验。

  解放周末: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首席权威李约瑟先生曾经说,中国的李时珍是除了欧洲的伽利略之外,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本草纲目》是让世界认识中国自然科学知识成就的代表作。

  颜德馨:中医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之一,拥有一套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特殊理论。我们搞中医的人首先不能不相信中医。只有相信才会去热爱,只有热爱,才能看好病。

  解放周末:可眼下的情况却是,中医医生习惯把病人往外推:“这病中医治不了,还是找西医看吧。”

  颜德馨:中医如果放弃,认为自己的本领看不好病,把自己看作西医的辅助疗法,久而久之,病人也就会对中医信心。所以我提倡中医什么病都要看,不能轻易放弃每一个病人。

  解放周末:也就是说,搞中医的人首先不能看不起自己,不能把自己放在从属的地位。

  颜德馨:对。中医的定位是关系到中医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医各有所长,两者应该并重,互相尊重、互相吸收、互相合作。

  解放周末:找中医看病,总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切脉可有可无,有的中医直接开一张化验单,根据检查报告,开点中成药,甚至干脆让病人服西药。病人根本不觉得自己是在看中医。

  颜德馨:现在用真正的中医方法看病的中医正越来越少,这是一个让人的现象。

  颜德馨:望、闻、问、切,是中医的灵魂,这“四诊”都有严格的规范和学问。可现在的中医连这些基本功都渐渐遗忘了。比如,规范的切脉手势是要先把中指按在病人的桡骨上(为记者做了一个示范),严格来说要一炷香的时间。

  解放周末:但和传统中医经验式的诊断方法相比,现代化的检查手段似乎来得更科学和先进。

  颜德馨:“医圣”张仲景如果活到现在,想必也会使用CT等现代化设备。望闻问切这“四诊”之外,再增加一诊,未尝不可。但关键在于,不能丢弃传统的方法,如果完全依赖设备和化验单,中医也就了生命。

  解放周末:除了在诊病时依赖现代器械外,多数中医医生在开处方时也大多使用西药或者中成药,真正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辨证施治、灵活开方的中医似乎已经很少见。

  颜德馨:可以打一个比方,现在中医看病有点像“盖浇饭”,“西医”的饭上加一点“中医”的料。一些医生行医多年都不会灵活地开方。病人住院时给他开逍遥散,出院时还是逍遥散。

  以现代眼光看来,传统中医的诊治方法似乎总透着几分说不清的。然而蕴藏在这些难以用公式推导证明的望闻问切、气血里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颜德馨:这恐怕牵涉到眼下中医发展的另一大问题,那就是中医的教育呈现出西医化。

  颜德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有些毕业生等到戴上学士帽,还是不懂“望闻问切”,甚至连“四君子汤”这样最基本的方子也写不出。可以这么说,大多数中医学校毕业的本科生就相当于半个中医中专加半个西医中专。

  解放周末:“望闻问切”、“四君子汤”这些中医基本功,本应是学校里必学的知识。

  颜德馨:大多中医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是西医科目多于中医科目,学生学中医的时间可能连百分之四十都不到。

  颜德馨:是的。比课程设置失衡更严重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中医知识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如果没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学生怎么能理解中医、学好中医?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学生竟然连《内经》《伤寒论》这样的中医经典也不能熟读。

  没有时间学是问题,没有心思认真学是更大的问题。学习古文是阅读经典的基础,更是学好中医的基本功。然而学生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却大大超过了古文,因为英语不合格不能毕业,读古文的时间不自觉地就被转移。

  如果学生等到毕业,还不懂真正的中医,不会望闻问切,不懂、脏腑和辨证施治,中医还谈什么继承和发展?

  中医教学应该适当增加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时间,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并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否则,这些掌握西医知识大大超过中医知识的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中医传统知识又不断被遗忘,最终只能成为穿着中医的外衣,用西医方法看病的‘盖浇饭’医生。中医学生没有理想的实习,实践中学不到中医,反而把中医丢弃。

  解放周末:和五年制本科生相比,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习时间较长,对中医知识的掌握应该比较全面。

  颜德馨:并非如此,中医博士毕业不懂中医精髓,不懂中医方法的同样大有人在。

  颜德馨:传统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的成才必定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累积。但现在的博士教育却重实验、轻实践,学生总是和小白鼠打交道,只会做实

  颜德馨:没有理想的实习,是眼下中医人才培养的又一个大问题。多数学生在学校里掌握的中医知识原本就不够扎实,进医院跟着带教老师看病后,也学不到真正的中医诊断方法,因为大部分中医医院或者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都已经西医化,连老师都习惯了西医的模式和方法,又怎么去传授真正的中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