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四季饮食  春季饮食

思变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5-2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身处国内疫情防控主战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在逐步从“战时状态”过渡到兼顾疫情防控和复工复诊“新常态”,面临的院感防控和经济运营“双重压力”更大,所肩负的学科建设和医院布局的担子更重。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是顺利“过关”,维持收支平衡和正常运营。同时,通过复盘疫情防控工作,固化有效举措,调整发展策略,加速推进新模式,实现医院管理和综合实力的“爬坡”与“蝶变”。

运行管理“闯关”

当前,医院从把好“三道关”入手,兼顾医疗秩序恢复和院感防控。通过重塑门诊流程,梳理出入通道,做好预检分诊等,把好“入口关”;通过严格排查流程(入院患者和陪护需查核酸、抗体、肺部CT,入院超7天患者需复查核酸),开展分类缓冲收治,把好“入院关”;通过单间收治、门禁管控、预约检查、强化应急处置等,把好“住院关”,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及家属可能造成的院内感染。与此同时,医院开设急诊绿色通道,设有负压手术间和隔离病房,收治急危重症且尚未排除新冠肺炎的患者,以满足救急救危的需要。

为了探索医院运营与关爱职工的“平衡点”,医院积极推动“两补两改”。全院医务人员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不畏风险、冲锋在前。因此,虽然医院面临巨大运营压力,医疗收入同比下降78.32%,但也坚持保障医务人员待遇,尤其是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待遇。“一补”是,保障国家各项防疫津贴、财政慰问补助和社会各界基金会定向资助落实到位;“二补”是,通过医院自有资金补充,保障抗疫一线“同岗同酬”;调增绩效预算,保障2月全院职工工资绩效同比不下降。但是,由于医疗秩序尚未完全恢复,若长此以往,医院难以承受。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医院按照内挖潜力、控成本、提效率、增效益的思路,一改绩效考核办法,在坚守民生底线的基础上,按劳取酬,向风险系数高、劳动强度高的岗位倾斜;二改科室考核方式,科学测算月度医疗工作目标,鼓励科室通过缩短平均住院日等方式加快周转,通过增加在线问诊专家数量、质量管控,提升在线服务品质等。

发展规划“爬坡”

身经此疫,更大的感触是“功”在平时,方能应对及时。这一点对于医院而言,体现在规模布局、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上。

本次疫情暴露出的医疗资源与传染病救治需求之间的矛盾,再次引发对医院规模适宜界限的探讨。实际上,回顾本次疫情发生过程,在单体规模过大、人流聚集的公立医院,若出现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则可能带来大规模院内交叉感染。与此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不足也造成了疫情初期大型医院医疗资源出现“挤兑”。综合考虑,公立医院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考虑控制单体规模,在医疗资源薄弱的远城区,发挥技术引领的优势,建设平战结合的分院区,以备战时之需。近期,我院重新修订金银湖分院区规划,计划重新规划医院布局和病房设计,将依托“国家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建设”,打造平战结合基地,即日常设置必须专科,收治普通患者,战时可第一时间改造应对。

社区排查、轻症方舱、重症定点的梯次布局,是本次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关键。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应把医联体当作重要抓手。医院已与所在区政府合作,探索“1+1+N”平战结合区域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即我院托管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再由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托管辖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此外,今年恰逢“十四五”规划启动设置,建议国家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时,综合区域医疗资源布局和人口规模,考虑在超大城市各个辖区内选择1~2家大型场馆,提前做好设计,改造排水等系统,以供应急之需。

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救治相结合,探索新冠肺炎治疗有效药物和治疗方式,是本次疫情救治的重点工作。随着武汉重症清“零”,医院的科研攻关工作将从救治为主转向“防治结合”,以牵头建设“中国新冠肺炎感染医务人员康复管理平台”为契机,开展回顾性研究分析,探寻临床治疗有效药物、致病机理、发病规律,摸索健康管理、科学预防的有效举措。

感染性疾病科是新发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的重要“关口”。复盘本次疫情全过程,作为国家“双重点”的感染性疾病科暴露出在诊断、检测、协同等方面能力不足。下一步,医院将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疑难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建设为契机,一方面,新建传染病诊疗中心、医学检验和临床研究中心,提高专科临床微生物病原诊断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感染性疾病专科与院内急诊科、呼吸内科、院感部门和院外疾控部门联动,切实发挥感染学科在重大疫情中的哨点作用,筑牢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中第一道防线。

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市医疗资源缺口最大的就是重症医务人员,全国10%的重症医务人员紧急支援湖北。反思我国重症医学科建设发展现状,仅以床位数为例,ICU床位数占医院总床位数的比重,低于国家标准,也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医院拥有心外ICU、综合ICU、神外ICU、PICU等,下一步,将在加大对综合ICU空间设备投入基础上,统筹专科ICU和综合ICU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专科医务人员救急救危技能(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时机选择等)的培训和提升,进一步增强重症医学科技术力量储备。

信息化加速“蝶变”

疫情是对多年来医院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一次检验,但同时也暴露出医院信息化建设不足和未来信息化建设方向。

“互联网+诊疗”在本次疫情防控救治中担负起分流患者、分类救治的重任。1月中旬,医院紧急拓展线上门诊功能模块,开通免费发热咨询门诊,高峰期线上咨询人流量达1.2万人次/日,有效降低了线下问诊带来的院内感染风险。大年初一,医院紧急申请设立“互联网医院”,为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开通线上处方、线下邮寄药品服务。随着防控任务变化,互联网医院建设将“提质增效”,如加强与线下检查融合,实行检查预约制、线上报告查阅等;丰富线上健康管理功能,如康复期随访、复诊;增加知名专家上线数量等。

面对传染范围如此之广的新发传染病,现有区域性医疗资源远不够“多点战疫”的需要,而远程医疗能有效整合跨地区、跨院区专家资源,成为患者“一人一策”的重要保障。如援汉医疗队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实现与后方“大本营”专家云会诊,讨论患者病情、治疗方式、并发症处理等情况。随着国内外疫情形势变化,“云”会诊走出“国门”。目前,医院已与国外24个国家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连线分享经验。“组团作战”已从线下MDT走向线上,成为疫情防控新常态下“常规之举”。如,针对院内疑似患者,医院组建“新冠肺炎会诊专家组”,涵盖感染、呼吸、重症、放射等专家,每天排班进行线上会诊,以提高诊断、救治效率。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医院采取“可视化”电子病历,联网ECMO等监护设备,设定危急值预警值,使得医务人员第一时间收到患者病情变化提醒,为快速抢救提供支撑。在未来传染病大楼规划设计中,医院将考虑引进智能机器人设备,实现“不入户”的问诊和治疗。

整理:许栋 丁宁

彭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张鲁一整容前后
  • 编辑:梦雪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