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四季饮食  春季饮食

立秋:不宜大补宜清补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8-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立秋物于此而揪敛

今天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这两句民谚最能体现立秋节气的天气变化。

立秋不仅预示着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宋代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的雨和雾,与未来旱涝、收成有密切的关系,如民谚“打霜立秋,干断河沟”(贵);“立秋雾,地枯枯”(湘);“立秋无雨人发愁,庄稼顶多一半收”(皖);“立秋无雨对天求,田中万物尽歉收”(苏、鄂、川);“立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川);“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来就要涝”(苏)。有的民谚则体现了立秋节气的晴好与未来天气的关系,如“立秋有雨倒春寒”(桂);“秋日落雨秋飕飕”(浙);“立秋晴天秋天旱”(鄂);“立秋无雨水,白露雨来淋”(湘);“立秋不落,寒露不冷”(桂);“立秋下雨秋雨多,立秋无雨秋雨少”(鲁);“立秋大雨,百日见雪”(冀)。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在周代,立秋这一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仪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在宋代,到了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清代的立秋节习俗是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有在立秋这天预卜天气凉热的习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的风俗。

贴秋膘

“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以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

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不宜大补宜清补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所以暑季刚过,人们往往易倦怠、乏力、不思饮食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

但立秋时节不宜大补特补,因为立秋虽然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通常还是较高,空气的湿度也还很大,人们会有闷热潮湿的感觉。再加上人们在夏季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虚弱”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

此时不妨适当 多喝点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等粥类。脾胃虚弱者可以喝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对身体大有裨益。

莫贪凉,注意冷暖变化

经过长期高温的袭击,人体的免疫力已经下降,再加上季节交替之时病菌滋生, 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差者难以适应而容易感冒发烧;中老年人贪凉吹风还可能引发腰腿疼痛。此时应注意不要受凉,尽量少用空调和电扇,注意冷暖变化,以防疾病侵袭。

文: 王俊聪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