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四季饮食  春季饮食

无声世界的忧伤你听到了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9-2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人类与耳聋的斗争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早在春秋时期成书的《左传》里即记载了对耳聋的定义。耳聋除了剥夺人们享受美妙声音的权利,还会因交流困难导致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不幸的是,很多人不关心或没能及早发现自己的听力下降。幸运的是,如今已有多种治疗手段和人工听觉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摆脱耳聋的困扰。

耳鸣一定会导致耳聋吗?

在门诊经常有患者问:大夫,我耳鸣很久了,以后会耳聋吗?这种担忧并不奇怪,毕竟有种说法是“鸣久必聋”。那么,耳鸣一定会导致耳聋吗?

这个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是”或者“否”来回答。要弄清耳鸣和耳聋的关系,我们首先要知道它们是如何发生的。先来说说耳聋。声波经耳部收集,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形成声音。这条通路上任何环节受损都会引起耳聋。导致耳聋的疾病很多,常见的有中耳炎、耳畸形、先天性聋、老年性聋、突发性聋、创伤性聋、自身免疫性聋以及其他全身疾病引起的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

耳鸣是指无客观外界声源而主观产生声音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别人听不到,只有自己能听到。引起耳鸣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可能与100多种疾病有关,包括使用耳毒性药物、接触噪音、外耳与中耳疾病、老龄、血液流变学改变、内耳神经疾病、肌肉阵挛、全身系统性疾患等。此外耳鸣还与一些非听觉因素有关,如心理、情绪、认知、记忆、睡眠等等。所以说,耳鸣是一种典型的心身因素交集性疾病。

首先,我们不妨将耳鸣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伴有听觉通路损伤的,一类是不伴有听觉通路损伤的。先说说前者,这一类耳鸣和耳聋关系密切,但它们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声音传导通路受损导致的不同症状。就好比感冒时会流鼻涕,也会嗓子疼一样的道理。由于耳鸣常常发生在耳聋之前,给人以耳鸣“导致”耳聋的感觉。那么既然耳鸣常发生在耳聋之前,它的出现就十分有意义了。这是一个预警信号,提示耳聋的可能风险。例如你正在通宵达旦地工作,突然出现了耳鸣。这很可能是过度劳累导致内耳供血出现了问题。但倘若你忽视耳鸣的警告,就可能出现耳聋,甚至脑血管危险。所以说,这一类耳鸣是否会“导致”耳聋,要看你有没有及时中断损伤听功能的危险因素。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只是因为耳鸣到医院就诊,在做听力检查之后却被告知已经有耳聋了。这是为什么呢?声音是有频率的,我们生活中最常用到的言语频率范围是500Hz~3000Hz,而人耳能够感受高达20000Hz的声音。所以有很大一段的频率范围是我们不常用到的。这个范围内的听力下降,常常仅表现为耳鸣。如果不加以干预,常用频率的听力也可能会逐渐下降。到那时就会出现自我察觉到的耳聋感觉。

再说第二类耳鸣。这一类耳鸣与耳聋就没有什么关系了。门诊经常能遇到一些患者,主诉耳鸣很严重,但是在做了系统的听力学检查之后,发现结果完全正常,这时就要关注是否存在睡眠和心理情绪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不好的时候感觉头昏眼花,四肢乏力。是身体某个器官出问题了吗?并不是!而是不好的心情反映在了身体上。耳鸣也是这个道理。并且耳鸣还会产生记忆。很多人有过一过性耳鸣,如果不那么在意,耳鸣可能慢慢就消失了。但如果特别关注,甚至主动去“听”耳鸣,耳鸣就会越来越响,持续时间越来越久。就好像拍皮球,你越是用力,皮球弹得越高。这个问题我们称为耳鸣认知。积极的认知有助于治疗耳鸣,而消极的认知会影响心情,并进一步加重耳鸣,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不难看出,这第二类耳鸣也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在睡眠、心理、情绪或者生活方式等方面出了问题。如果能够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往往能很大程度减少耳鸣对身体健康的困扰。

所以说,耳鸣并不一定会导致耳聋,但我们应当重视耳鸣的“信号”作用。一方面在出现耳鸣后应当及时就医;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度和主动关注耳鸣。避免让耳鸣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保证有质量的睡眠时间,注意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积极调整心态,让耳鸣悄悄地走开。

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耳背”

说起糖尿病,大家一定不陌生。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已有约1.3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持续的高血糖状态会引起血管和神经的损伤,并进一步引起脑、肾、视网膜等器官病变。其实,除了这些已经被人所熟知的并发症外,糖尿病可引起听力损伤,您知道吗?

人耳是一个复杂而娇嫩的器官。供应耳的血管细微,极易受损。当内耳供血出问题后,耳蜗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出现听力下降等症状。近10年,北京同仁医院针对糖尿病引起的内耳功能损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发现,接近2/3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产生疑问,我的亲戚朋友中有一些人患有糖尿病,但似乎没有听力下降啊?

要想回答清楚这个问题,需要首先解释一下听力的频率特性。我们知道,声音是有频率特性的。人耳能够感受到的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日常生活中言语交流最常用到的频率是500Hz~3000Hz。换句话说,出现超过这个频率范围的听力损伤时,人们可能不会自己察觉听力下降,需要通过听力检查设备进行测试。而糖尿病所致的听力损伤恰恰首先影响高频(4000Hz~8000Hz)以及超高频(8000Hz~20000Hz)的听力,之后再逐渐累及日常言语交流使用的频率范围。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排除年龄因素外,糖尿病患者高频听力损失的发生率达74%。

也就是说,当糖尿病患者没有自觉听力下降时,他的听功能已经出现小问题,只是没被察觉而已。如果任其发展,最终将会导致听力损失的进一步加重。此外,还有一些人血糖偏高,但尚未达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在这些人中也有约1/2存在高频和超高频的听力损失。所以,高血糖对听力的危害应当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但是依据目前的调查结果发现,很少有人了解糖尿病对听力的损害。因此,让更多糖尿病患者关注自己的听功能非常重要。

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呢?除了规律用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控制糖尿病的举措外,糖尿病患者不论有无听力下降,都应定期去耳科行听力检查。一旦发现有听力损伤,医生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治疗,延缓听力下降的趋势,保护实用听力。此外,糖尿病患者中有不少是老年人,请千万不要认为听力下降就是正常的老龄化改变而不加以重视。早发现、早干预,听力得到保护,您的生活才能有声有色!

梅尼埃病潜伏的听力杀手

初见张总,西装笔挺,彬彬有礼。40岁出头的他,经过多年的打拼已经成为一名企业高管。然而他却告诉我:他想提前退休了。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位年富力强的成功人士萌发出放弃事业的念头?原来,最近半年他遇上个大麻烦:反复眩晕。

张总的眩晕常常突如其来,发作时还会有耳闷、耳鸣和听力下降。一开始他并不在意,以为是工作太累或者“上火”,休息之后的确也会好转,但后来症状逐渐加重。他怀疑是脑供血不足或颈椎病,但在神经内科和骨科就诊却没有发现异常。近期,眩晕发作日趋频繁,以至于无法工作。有大夫提醒他:可能是耳朵出了毛病。经过详细问诊和检查,他的确患了耳科疾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收了祸世相公们
  • 编辑:梦雪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