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苏菜美食

周鲂前来诈降,遭曹魏一大臣识破,为何曹睿依然支持曹休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2-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发生在石亭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周鲂、陆逊和曹休。故事梗概如下:

曹魏扬州司马大都督曹休上表给魏明帝曹睿,说是东吴鄱阳太守周鲂来信请降,希望曹睿能批准自己发兵协助。司马懿认为曹休的判断非常准确,并提出愿领一军协助曹休。不过,建威将军贾逵却提出异议。他认为这很可能是东吴的诱敌之计,不可轻信。最终,曹睿还是同意了曹休的方案,并派司马懿与贾逵一起协助曹休。

果然,周鲂的投降是东吴的计策,希望以此诱骗曹休上当。为此,孙权专门召集文武进行商议。大臣顾雍认为,只有陆逊挂帅才能击败曹休。于是,孙权任命陆逊为辅国大将军、平北都元帅,统领前线吴军。同时,孙权又任命大将朱桓为左都督、全琮为右都督,与陆逊一起统兵七十万,分三路进兵。

战前,左都督朱桓向陆逊提出,一旦曹休兵败撤退,只能在夹石和挂车这两条山路任选一条,自己愿意和全琮一起各自率部守住这两条山路,可见曹休全歼。不过,陆逊认为朱桓的计策不妥,拒绝接受,令朱桓愤愤不平。

不久后,曹休率部皖城,周鲂亲自迎接并极力鼓动曹休继续进兵。但建威将军贾逵却认为吴军主力一定驻扎在皖城,建议曹休暂缓前进,等待自己的军队来到后再进行两路夹攻。不过,曹休却认为贾逵这是要抢自己的头功,一怒之下剥夺了贾逵的兵权,将其留在营寨,自己率主力前往东关。

小说中提到的这场战事,在历史上确有发生,后人称之为“石亭之战”,这也是魏明帝曹睿继位后发动的首次大规模战争。不过,这场战事的起因与小说的描述略有不同。在小说当中,此战是孙权主动为之。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此战却是孙权早连续遭遇两次失利后采取的复仇之战。

孙权遭遇的首次失利,是在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七月。当时,孙权亲自率领五万大军进攻石阳,又派左将军诸葛瑾进攻襄阳和寻阳,但结果却令孙权颜面扫地。孙权围攻石阳,遭到守将文聘的顽强阻击,连续进攻二十多天却毫无进展,被迫撤军。诸葛瑾的战况更惨,遭到曹魏抚军大将军司马懿的迎头痛击,伤亡惨重。不仅如此,曹休还率部深入东吴阐春郡和庐江郡,击败吴军守将。孙权进攻不成,江东反而遭受入侵,令孙权愤怒不已。

为了挽回颜面,孙权又于次年策划向曹魏弋阳郡西阳地区发动进攻。谁知就在备战之际,孙权的作战意图又被曹魏前将军满宠识破。满宠立即对西阳及周边地区的防务进行紧急部署。眼看已失去战机,孙权只好下令放弃进攻计划。

连续两次的失利令孙权非常恼怒,周鲂的诈降之计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当时,东吴鄱阳太守周鲂提出诈降之计,企图诱使曹休深入东吴境内,再以吴军主力将其围歼。

对于周鲂的诈降,曹休的表现并非如小说所言那样轻易上当,而是半信半疑,非常谨慎。除了与周鲂保持书信来往,曹休还秘密派人前往东吴进行调查。对此,东吴早有准备。在孙权的亲自部署下,先后有几批东吴中书郎来到鄱阳,公开对周鲂进行指责,将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路人皆知,终于令曹休信以为真。于是,曹休上书曹睿,要求出兵接应周鲂。

小说中提到,对于曹休出兵的请求,司马懿表示赞同,但贾逵提出了反对意见。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情况却并非如此。从《三国志》及《晋书》等相关史料来看,此时的司马懿身处宛城,并未参与此战战前的决策,更没有向曹睿提出任何意见。而贾逵的反对则是在战事开始之后,并非在开战之前。不过,从史料来看,当然的确有一位曹魏大臣识破了周鲂的诈降之计,建议曹睿放弃此次战斗。

这个人名叫蒋济。蒋济常年在扬州地区任职,对东吴的战略、战术非常了解。早在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蒋济就献策化解了孙权对合肥的围攻。因此,蒋济一眼便看出了曹休这一计划暗藏的巨大风险,出言阻止。

据《三国志 蒋济传》载,当曹睿召集文武商议曹休进兵的上奏时,蒋济提出:“深入虏地,与权精兵对,而朱然等在上流,乘休后,臣未见其利也。”不过,蒋济的意见并没有得到曹睿的采纳。曹睿不但同意了曹休的作战计划,命曹休率王凌等十万之众从寿春出发,进入皖城策应周舫,又命司马懿、贾逵等人进行协助。至此,石亭之战爆发。

作为魏明帝曹睿而言,年轻气盛,需要一场大胜来树立自己的形象。因此,他才会采纳曹休的建议。同时,为了保证战役的成功,曹睿又派司马懿、满宠、贾逵等曹魏重将进行协助,整体思路是非常清晰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如果不是曹休在战争过程中犯下大错,这场战争的最后结局尚难预料。至于曹休在此战中出现了哪些致命失误,且听下回分解。

参考书籍:《三国志》、《晋书》、《三国演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