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健康饮食

同仁科普 | 耳机到底是“耳朵助手”还是“耳朵杀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3-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刘瀚迪 亓贝尔

编辑 | 胡鑫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IPAD等个人移动设备走进了大众的生活。聊语音、听音乐、打游戏、刷网剧已经成为“打工人”释放压力的最好方法,耳机也就随着成为耳朵最亲密的伙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针对耳机质量调查告诉我们,某高校3826名在校大学生中耳机使用率高达99.8%,其中已经出现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人数超过1000人,占比接近30%!

日复一日依靠听音乐、打游戏、刷网剧“满血复活”的你,是否了解耳机使用不当带来的潜在危害呢?如果使用不当,耳机到底是耳朵助手还是耳朵杀手?

怎样算不当使用耳机?

音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使用频率过多,都属于不当使用耳机的范畴。据欧盟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戴耳机听音乐的音量超过85分贝,时间超过30分钟会引起暂时性听力下降。如果每天听音乐的音量超过89分贝,时间超过60分钟,持续5年就可能造成永久听力丧失。

“耳机使用不当可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伤”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之所以能够听到声音,依赖于“声音感受器”结构完整、功能正常。“声音感受器”就是位于耳蜗的内耳毛细胞,而内耳毛细胞的数量从我们出生时就确定了,并且是不可再生的。毛细胞受损会导致暂时性听力下降或耳鸣,毛细胞一旦死亡会导致永久性不可逆的听力下降。

长时间或者高强度的噪声接触,是常见的内耳毛细胞受损原因。

想想从酒吧、KTV或者IMAX剧场出来的你,有没有觉得耳朵像塞了棉花,或者嗡嗡响个不停?这其实就是毛细胞受损的早期表现。如果尽快离开噪声环境,让受损的毛细胞得到休息,这种不适应感也会慢慢消失,听力随之恢复到正常范围。如果继续暴露在噪声之中,受损的毛细胞无法得到休息,极有可能导致毛细胞的永久性损伤,最终导致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

在每天通勤的地铁中,环境噪音可接近90分贝。在这种环境下,为了听清耳机中的声音,你会把音量调大。以每天通勤2小时,每周上班5天计算,每周的噪声暴露时间在10小时以上,“耳机使用不当可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伤”,绝不是危言耸听。

而且这种因噪声导致的听力损失,首先影响个体的高频听力,而高频听力损失往往不易被发现,使得个体错失恢复或治疗的最佳时机。随着不恰当使用耳机时间的增长,听力损失的程度加重、累及频率范围增加,最终影响个体的听觉言语交流能力,长此以往将对个体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骨传导耳机的出现,不少人认为骨传导耳机比普通耳机安全,使用起来“零”压力。实则不然。为啥看似完全不同的两种耳机,最后“殊途同归”了呢?这就要了解一下听觉传导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就是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一是空气传导--声音从外耳进入中耳,再传播至内耳,兴奋内耳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直至上传听觉中枢(利用这种传输路径的就是普通耳机);一是骨传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