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四季饮食  春季饮食

两会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3-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21年,依然是公立医院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打造优势学科无疑是其中的基础和支撑,而人才储备则决定了一家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后劲。如何做强学科?如何优化人力资源结构?3月8日,在由健康报社与《中国卫生》杂志社联合主办、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两会精英汇”线上座谈会上,来自医卫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展开了有深度、有锐度的探讨和交流。

以“蛋糕理论”划分医教研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 刘玉村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公立医院已基本解决硬件建设问题,学科布局日趋合理,人才队伍水平也不断提高。然而,随着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愈发迫切,公立医院发展面临更多挑战。

一家医院的现有水平和未来定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以何种策略与手段实现发展。就人才储备和学科建设而言,不同等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医院,其人才战略应有不同侧重。对于“发达”医院,应注重培养,适当引进,适度输出;对于“发展中”医院,应引进与培养并重;而对于“欠发达”医院,比如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医院,则应广招人才,充实队伍,发展学科。

如果以生日蛋糕类比医、教、研三者的关系,“医疗”相当于生日蛋糕最重要的蛋糕坯,“教学”相当于中间的奶油,“科研”则相当于用于点缀的水果。不同的医院,在“制作生日蛋糕”的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分配比例。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这样的高校附属医院,可定义为学术型医院,应兼顾医、教、研平衡发展;专科医院可定义为研究型医院,可以是60%的医疗、10%的教学和30%的科研;而中小型医院,则可以是80%的医疗、10%的教学和10%的科研。

医院的实力依靠学科发展,学科发展依靠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又依靠人才队伍,所以人才战略是医院发展的重要战略。战略要清晰可见,措施要分解到位。人才战略所追求的目标是养得成、留得住、用得上和产得出,只有这样,才能“迎”得人才、赢得未来。

在协同发展中找准“黄金比例”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张伟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不及一线城市大型医院具有先天优势,人才引进相对较难,这促使我们必须注重自身人才培养。

由医院科技处牵头,人事处、教务处共同组成的学科评估小组进行学科规划,明确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以及需要培育的学科,从而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在202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医院学科排名中,医院共25个学科进入前100名榜单。医院以机器人手术为引领的高精技术居省内领先、全国前列。

此外,医院高度重视医、教、研协同发展,逐步形成60%医疗、20%教学、20%科研的“黄金比例”。在教育教学方面,我们是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有完整的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体系,每年承担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留学生、规培生、进修生等各层次近6000人的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在科研创新方面,医院是江西省临床医学科学研究院挂靠单位,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3项,以合作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等。

既要“大而强”又要“细而优”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党委书记 黎志宏

每家医院应充分考虑各自的办院定位和办院思想,根据医院已有基础条件等情况,确定学科布局,促进各学科医、教、研等高度协同、相互支撑。其中,科技创新在未来发展中扮演着一个“上水平”的角色。

目前,创新型、研究型医院建设所面临的痛点在于,能真正解决临床问题的研究还不多,临床转化全链条还未完全形成。同时,受财力影响,医院在科研上的投入相对有限。学科建设到底是走“大而强”还是“细而优”的路子?我认为应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学科应以“群”的思路来发展,即“大而强”,通过相关学科有机组合,形成集团效应。这是整合医疗发展的需要,也是系统思维、医防结合、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另一方面,专科发展应以“精”的思路来指导,即“细而优”,形成主攻方向,练就“绝活”。

湘雅几家附属医院很早就明确提出“平台公共化、学科集群化、专科精细化”的发展思路。比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推出学科建设“491工程”:“4”即全院统一建立临床免疫、分子诊断、细胞治疗、医学遗传4个综合研究公共平台;“9”即将各学科组成九大学科群,充分发挥多学科协同优势,做大做强;“1”即重点建设100个左右的专病中心,努力打造学科高峰。

创高峰、建高地、补短板、促均衡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主任 马秀珍

在医院建设发展方面,宁夏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打造医疗高地,增加优质资源供给。坚持创高峰、建高地、补短板、促均衡原则,推进国家医学分中心建设。建设1个综合类、6个专科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5个自治区综合类和20个专科类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每年建设10个省级重点专科,带动区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建成国家疑难重症诊疗中心、1所全国百强医院、1所西部排名前20的高水平医院,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和医学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组建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缩小区域间疑难重症诊疗、医学人才培养、疾病防控等能力差距。

二是整合卫生资源,构建健康服务新体系。实现22个县域医联体和医共体全覆盖,其中包括建设15个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实行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组建7个城市医疗联合体,形成一个三级医院和多个二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医联体的发展格局。建立开放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和医学检验等中心,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区域互认,进一步贯通远程医疗服务链。加强县级医院薄弱专科建设,加强县级中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性医院中医、妇女保健、儿童保健专科建设,满足群众多元化医疗卫生需求。

三是做活居民健康档案,打通慢病治疗管理全链条。四是互联网与健康融合,构建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五是实施人才工程,提供人才队伍保障。通过实施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加强学科带头人、医疗技术骨干、基层全科医生等重点人才培养,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招生规模,不断提升医疗卫生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同时完善用人政策,探索医疗机构自主调整医疗收入结构机制,确保基层人才“招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建立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

抓好“五要点”,牵准“牛鼻子”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 胡豫

对于医院而言,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构建优质高效运行机制,通过技术一流、服务一流、质量一流、成本最优,让医院更具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医院的核心功能是医疗服务,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医疗服务。而医疗服务的载体就是学科和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学科,根本在人才。

因此,在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围绕学科和人才建设,重点在5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瞄准学科发展方向,服务国家战略和群众需求。既要立足当下,瞄准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提升救治效果;又要关口前移,联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新连续性学科服务模式,提升慢病管理效果;还要居安思危,做好平急转换学科能力储备。

二是加强学科建设考核,以评领建、以评促建。近年来,我院在国内率先构建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从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科研、医疗与社会服务5个方面,用同一把尺子,对手术、非手术、医技等序列专科进行年度横向比较,以评估定目标,以目标定任务,按任务配资源,连续评价,动态考核,以此引导各专科查缺补漏、全面发展。

三是端正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工作实绩和学术贡献双导向。在人才的培养使用上,要坚持服务需求、注重实践。

四是坚持国际化视野,畅通国际交流渠道。

五是培育医院先进文化,坚持公立医院姓“公”,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就医获得感;坚持和弘扬崇高职业精神,展现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制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找准定位,量身定制发展策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 张澍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对于未来提升我国在医学科研领域的坚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具体到医、教、研领域怎么做,不同的医院要有不同的考虑。

首先,无论哪一级的医院,服务好病人都是首要的任务。而医院定位不同,服务的重点不同。大医院主要解决疑难复杂、急危重症;中小医院解决常规疾病;基层则重点解决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各个层次的医院一定要首先把医疗工作做好。

其次是教育,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人才培养。无论哪一级医院,都会有新人来,人才的继续教育同样不能忽视。如果缺乏老师带教,新人的业务能力就难以得到锻炼和提升。

至于科研,既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还要有我国的创新。医院要结合自身定位和科研条件、实践需求,确定科研方向和目标,而不要盲目启动科研项目,花钱做没有意义的科研。

当前,很多医院都追求建设研究型医院。研究型医院是否应该成为每个医院的目标?恐怕未必。国家可以分层级确定一部分医学研究中心,对这些医院给予较大力度的科研投入支持等,提升其科研水平。这样,就可以把代表我国医学科研水平的重大科研任务交给他们,集中力量和资源办大事。还要认识到,我们总的科研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是有差距,从科研大国变成科研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要鼓励和加强医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坚持不断地向先进的国家学习经验,把自己做强做大。

加强学科建设,关键在人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 张洪春

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也与医院的科学管理密切相关。很多医院都有专门的运营管理部门,该部门主要工作是降成本、提效率。很多医院也成立了以主要院领导为组长的学科建设办公室,目的是提高医院诊疗疑难疾病的能力和水平。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还是医疗,而医疗主要是通过技术水平、质量同质化水平等来体现的。

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其中医、教、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加强学科建设,关键还是在人。如果某一个学科有一两个大师级的人物,其学科地位和影响力就会非常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学科人员组成既需要单纯从事医疗工作的医生,也需要能兼顾医疗、科研、教学并有所侧重的人。所以,学科人才队伍建设要兼收并蓄、协调发展。

具体到学科建设当中医、教、研的比例怎么分配,我想还是与医院的定位相关。例如,综合医院要以医疗为主,可以是医疗、教学、科研分别占50%、20%、30%;大学的附属医院,教育的比例可能就要相应提升。总的来说,还是要以医疗工作为核心。

在学科评估的过程中,哪些因素是影响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我个人认为,人才的评价是一大因素。现在,发表SCI文章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更为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机制应该是怎样的?在人才评价过程中,被评价人的医疗水平占多大比例?这是有待探讨的。

此外,从全国范围来讲,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有协同、平衡。当前,在我国东部地区、南部地区、京津冀等大城市群,优质医疗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这些地区的医院整体医疗水平、技术、科研等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接下来,要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上下功夫,包括县医院、乡卫生院等,也应当注重高质量发展。

为公众发声 为行业代言!健康报重磅推出系列沙龙“两会精英汇”

两会“最”表达 | 传递代表委员健康关注(第一波)

两会“最”表达 | 传递代表委员健康关注(第二波)

两会“最”表达 | 传递代表委员健康关注(第三波)

两会“最”表达 | 传递代表委员健康关注(第四波)

两会“最”表达 | 传递代表委员健康关注(第五波)

首场“两会精英汇”即将开启!聚焦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精细化

两会精英汇 |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变与不变

两会精英汇|优质医疗资源如何提质扩容

两会精英汇|助力健康中国2030 打好慢病管理“持久战”

两会精英汇|公立医院:什么样的发展才是高质量发展

两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