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饮食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者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3-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者和发展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者和发展者。

  中国90年奋斗最重要的历史经验之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个“实际”,既包括中国、建设和的实际,又包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实际。随着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愈益彰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融合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当今社会,有人而否定孔夫子,有人孔夫子而贬损。这两个极端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唯有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融合,才是正确选择。融合的过程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过程;融合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融合的,一是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绝不是仅仅体现在形式上使用了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和表达习惯,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内容上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遗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可忽缺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理论依据,是提出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科学命题、“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的历史任务、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性的精华”的科学态度。所有这些,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开辟了道。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是思想的一大特色。思想与孔子学说有哪些契合点呢?

  (1)关于尊重人,爱护人的思想。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也就是爱人。其中既有者利益的内容,又有尊重人的生命,同情疾苦,与人,主张人际和谐的内容。思想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群众,全心全意是其核心和旨。

  (2)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把礼作为治世的手段,把和作为治世的目的,提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青年对大同社会情有独钟,新中国成立前,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赋予“大同”全新的含义。

  (3)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思想。儒学主张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偕行,革故鼎新,强调格物致知,行先知后,知行统一。这和思想的、、认识论是契合的。

  (4)关于民为帮本的思想。儒学强调以民为本,执政者要为政以德,博施济众,与民同享同乐,具有为国家、天下而英勇谏诤的斗争。这和关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思想、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是契合的。

  (5)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孔子认为,天下一统的集中体现是由天子发号施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他晚年作《春秋》,为的是国家统一大业。文化是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的深层原因。为建立、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奋斗一生。

  (6)关于重视教育的思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富而后教的重要观点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目标,终身诲人不倦。历来重视对孔子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直至1964年,他还在春节座谈会上肯定孔夫子的教育传统不要丢。

  (7)关于修身立德、心怀天下的思想。孔子认为修身立德是的根本。他培养人的目标,是做一个品德、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把思想建设放在建党的首位,强调员要有远大理想、坚强党性、品德和优良作风,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

  (8)关于见义勇为、不拔的思想。孔子把仁、智、勇三者兼备视为君子的完美品德,身处,之道,不避艰险,不怕打击,,奔走呼号,体现了中华民族心怀天下和自强不息的。更是一位具有大智大勇的者和战略家。

  (9)关于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思想。孔子认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学习是为了求道。“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他追求真理的写照。酷爱读书,当他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后,终身为之奋斗,从不。

  (10)关于注重实际、知行统一的思想。孔子一是注重从古代典籍中学习;二是注重从实际生活中学习;三是注重,所学必须与所行相符合。称赞孔子的学问是从实践中自学得来的。《实践论》的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儒学强调知行统一思想的契合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的过程。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作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任务,使二者的融合出现了新的局面。

  (1)在发展战略上,体现为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和谐社会的构想。《礼记.礼运》中孔子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和谐社会的文化渊源;“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被古为今用,规划党和国家现阶段发展目标。

  (2)在思想线上,体现为与时俱进的观念。《周易》说:“终日亁乾,与时偕行。”人们在观念和行动上要与时代一起进步。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在时代特征上,体现为创新、自强不息的。关于革故鼎新、日新之谓盛德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历经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而传承的重要因素。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它铸就了中国人民、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

  (4)在执政上,体现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孔子创立“人学”,探讨现实世界中人的品德、和价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成为中国哲学的中心,为人文主义奠定了基础,也为以人为本的观念提供了文化氛围和土壤。

  (5)在方略上,体现为依国与以德相结合。孔子认为“政”“刑”和“德” “礼”都是手段,两者比较,“德” “礼”更为优越。荀子则提出“隆礼重法”、礼法并用的主张。和德治作为调整社会关系,治理国家的两种手段,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6)在干部选任上,体现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孔子主张“举贤才”, “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强调只有知人善任,重用贤才,才能匡正用人风气,实现清明。在我们党面临执政、、市场经济、外部的新形势下,更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7)在文化建设上,体现为民族与时代相结合。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党在90年的奋斗中把民族与创新时代结合起来,形成中国人民新的风貌。

  (8)在社会建设上,体现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尚书》说:“正德,利用, 厚生,惟和”,厚生就是经世济民,使的生活富足,充裕。孔子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看作比仁道更高的圣德。明清之际兴起的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特征,提倡厚生利用之学,体现了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到了近代,孙中山提出“三义”思想,把民生问题上升到国家大政方针的高度。

  (9)在建设上,体现为社会主义观和基本规范。“”和20字规范关于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内容,继承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中形成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当今时代新的风貌。

  (10)在对外关系上,体现为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尊重文明多样性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远古时期,尧舜禹在处理族群与族群的关系上,实行了协和万邦的政策。这一对处理国与国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培育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包括先秦时期形成的儒、墨、道、法、兵、名、农、等各家的学术,以及后来形成的儒、释、道共生互补的学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摒弃门户之见,兼容并包,吸取百家优长,汇集八方精义,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尽心尽力。

  作者简介:贾陆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山西当代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学会常务理事、太原市“”重要思想研究会会长、太原市党建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太原市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太原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太原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太原市八届市委委员、市十一届代表。荣获太原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长期从事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党校教育工作。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报刊发表论文、评论、杂谈、调研报告等百余篇。著有《智慧.人生.境界——中国哲学古今谈》、《论语》札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