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饮食文化  传统文化

从传统节日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4-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精深,但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被许多现代化工具着思想,越来越少的去阅读和思考,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许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消失。特别是高中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冷漠感。因而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去寻找多种方式,并提升自己,才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信息日新月异的时期,电脑,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占据着我们的生活空间和思想空间。我们越来越少的去思考,越来越少的去深度阅读,越来越少的去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现在的中国正与国际接轨,向现代化迈进。然后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许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消失。许多青少年热衷于外来文化,而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冷漠感。比如,学生知道圣诞节而不知道端午节,知道情人节而不知道乞巧节,知道四大天王而不知道四大发明,尤其是汉语已经明显成为一种弱势语言,而外语却受到更火热的追捧。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一个十六七岁的高中生却读不懂一篇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小学生乃至中学生满嘴的网络语、“火星文”,甚至是大学生也是提笔忘记,错字连篇……这样的状况实在是令人担忧。

  当今的社会,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里的至宝,家长们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让孩子从小就学这学那,钢琴、舞蹈、绘画……却忽视了国学、国礼;虽然也有部分家长让孩子《规》《三字经》等,然而这只是成为他们炫孩的工具罢了,没有真正的去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渗透民族个性,承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用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来教育学。如果了人文,就是了语文的灵魂。所以,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濡染,提高自身的。

  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语文文本与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中反映的作者的思想及背后的文化内涵。我在思考,能否从诗词中的传统节日来让学生逐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呢?比如在欣赏欧阳修的《生查子 元夜》:“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除了教授一些显性的传统文化外,还可以学习一些隐性的传统文化,如什么是“元夜”,有什么风俗等,还有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也是一样;欣赏杜牧的《七夕》:“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牛郎织女那凄婉的爱情故事足以让人,由此而来的“七夕”。“七夕”又称为“乞巧节”, 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及妇女穿针乞巧,在这一日妇女们有穿针乞巧,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再如学习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涉及的是重阳节,而在重阳节时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等,这些传统的节日都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进而让他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及民族重视。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具有民族的文人:“屈原在《离骚》中忧国不复兴,君不明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杜甫“朱门酒肉臭,有冻死骨”等等,他们身上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积极进取的奋发,这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为语文教师,这些都是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强调的。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我们刚才讲到,学生知道许多洋节而不知道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我们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就要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熏陶,再由这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引出传统文化,比如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讲到“吾妻来归”。“归”是指古代女子出嫁。为什么叫“归”呢?唐代大学者孔颖达注疏说:“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而且,称嫁曰“归”早在先秦时期就确定了。《诗经?周南?桃夭》有诗句云:“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归有光又在文中讲到“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朱熹解释说:“宁,安也。谓问安也。”即出嫁的女子向自己的父母问安。《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 这就是传统文化。

  3、成语的日常积累。我们整日讲高考题型,说成语是一种必考题型,想办法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但请不要忘记,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 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可见,成语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同时还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

  除了平时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或者假期中读一本古代名著(如《三国演义》),看一部高质量的古装电视剧,抑或让学生体会春节的习俗,看 一看挂满街头的灯笼,并仿写几幅对联等等,相信传统文化不知不觉中浸入学生的头脑和思想意识当中。只有多种方式渗透,才能带动学生想要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由于社会发展的局限,人们对科学技术的重视远远大于人文学科,这便导致发展的不平衡。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诗词,文中蕴涵着诗人深层的思索,教师应善于以古诗文学习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比如,可利用课余举办诗词朗诵比赛,诗词书法大赛等,让传统文化篇目伴随着他们成长。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在大量积累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自身,同时也深刻领传统文化的精华。

  另外,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积累。教师就是要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而要做好这个艰巨的工作,首先需要高度的责任感。没有责任感,为教书而教书,或是为高考而教书,语文教师就成了一个狭隘的工具;有了责任感,语文教师才能勇于贯彻传统文化的,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其次,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俗语说,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要想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我们语文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因为我们担负着更为重要的和责任,只有努力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古典文学,才不会在教学中显得苍白无力。

  总之,我们要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培养民族,这样才能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