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饮食文化  传统文化

学子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发展中现实价值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5-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精深。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却一直未得到我国当代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图挖掘传统文化在当代发展中的现实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状,指出中国的应对策略——向传统文化寻求,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接着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供借鉴的文化性资源——“天人合一”的观,“知行合一”、“和而不同”的社会——伦理观念,“和谐统一”的美学观与艺术观;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凤凰卫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功运用,论证了传统文化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相信传统文化会为我国带来新的生机与特色。

  中国的发展,是伴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特定的决定了它的特定的道选择。目前,“全球化”已成为我们时代共有的语境,当然也就成为了中国所面临的特定语境。中国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该做出怎样的道选择呢?我认为中国当代应当在把握“全球化”实质的基础上,自觉地探求、充分地开掘我们拥有的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中的现实价值。

  在国际领域,备受关注的议题是“全球化”。90年代全球媒介体系的结构性特征就是集中与联合。跨国传媒集团正在进行空前的全球扩张,其结果是形成了少数几个新的全球性文化企业。它们是新闻集团、迪斯尼、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维亚康姆等。这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公司越来越倾向于将自己看成全球化的实体。

  一位法国制片人曾经说:“今天的电视是彩色的、立体声和说英语的。”这句话表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的霸主地位。尽管对于中国的观众而言,这还不是明显的事实。但是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鉴于国际大体上是单向流动的本质,恰恰是在左右全世界成百上千万观众的视角,影响着他们对世界事务的理解。

  在对世界事务的表达上,华人声音一直缺席,即使有声音,也往往被强势所淹没。其中主要原因是华语自19世纪后期诞生以来,一直没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主流。中国亟需在全球化中找好自己的。

  虽然全球化可以算是当今主导力量,但是并不意味着地方主义就不重要了。即便人们在不断强调“去领土化”是一个历史的进程,但是地域和文化的特性永远不能消除。在全球化冲击下,我们的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也应向悠久的中国文化寻求,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

  正如黄会林先生指出:“一个不善于研究和总结本土艺术与文化的民族,不可能于世界民族之林;甚至不可能很好地吸收其他民族的艺术及文化经验,因为它缺少立足的根基。”①

  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发展的资源基础,这显然是发展的资源构成。对于中国的来说,到底实际上拥有怎样的“文化”资源,这是一个重要命题。

  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一方面体现为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班驳陆离、绚烂多姿的具体文化,如各种文化典籍,各种文物,各种艺术品等等,一方面更体现为几千年历史绵延不绝的各种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传承,对于今天的世界特别有意义,又独具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体现在中国观、人文观、艺术观与美学观之中。

  “天”指的是自然,“人”指的是社会和人本身。“天”与“人”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自然与社会、人本身的关系。“天人关系”是中国历史上被探讨最多,也最具特质的一对关系。正如汤一介先生所说,“天人合一”的观,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某些特殊性,“第一,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表现了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思想,不多作分析,而是直接的描述,我们可以称它所谓一种直观的‘总体观念’;第二,论证‘天人合一’的基本观点是‘体用如一’,即‘失道’与‘’的统一是‘即体即用’,此可谓为绝对的‘统一观念’;第三,中国传统哲学,不仅没有把‘’看成的东西,而且认为‘’也是生动活泼的,生生不息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类社会之所以应发展、人们的之所以应提高,是因为其应适应‘’的发展,此可谓为同步的‘发展观念’;第四,‘天’虽是客体,‘’要符合‘’,但‘人’是天地(核心),它要为天地立心,天地如无‘人’则无生意、无、无,此可谓之为的‘人本观念’。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全部内涵。”

  这段文字清楚地表明,“天人合一”的观内含着间对立统一、和谐发展的普遍规律,既是总体的观念,统一的观念,也是发展的观念,人本的观念,因而大气磅礴,具有极强的力与包容性,这一点与文化中的“人一自然”对立、冲突、征服的观念完全不同。汤因比先生对此也极为赞赏,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的神秘性怀有一种,认为人要想支配就要遭到失败”②,“人的目的不是狂妄地支配自己以外的自然,而是有一种必须和自然保持协调而的”③。这里汤因比先生所赞赏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这种观造就了中华民族宽广的胸怀、和平的追求、“与时俱进”的思维与能力,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思想动力与根源。

  “知行”问题,既是一个认识的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知”(知识)与“行”(实践、身体力行)之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是一个始终得到高度重视的命题。“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为人的理想伦理——标准。从孔子将“”视为伦理上“君子”的规范,“君子耻其言过其行”,到孟子将恻隐、羞恶、辞让、等“四端”“扩而充之”,成为上的“仁、义、礼、智”;从荀子的“齐方行”,到宋儒、明儒的系统的“知行合一”学说,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代代相传④。“知行合一”不仅内化为“修身”,也外化为“齐家、、平天下”;不仅成为个德的规范、准则,也延伸至行业、领域、群体、阶层、社区、国家、民族整体的伦理——的规范、准则,这与现代社会普遍推崇的“诚信”等伦理——规范、准则是息息相通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社会的伦理规范、准则一方面讲求“知行合一”,而另一方面从宏观、整体上又讲求“和而不同”。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们要共同相处,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

  “知行合一”与“和而不同”,就个体的人,或一个特定文化区域内部而言,体现为“自律”和“文化自觉”(文化的“自知之明”),而对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对于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文化与不同社会之间的关系来说,则意味着一种较高的伦理——要求。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一种社会——伦理观念,也是解决当今世界诸多社会、文化问题仍然极有意义、价值的观念。

  与“天人合一”的观、“知行合一”、“和而不同”的社会——伦理观相吻合,中国传统文化在审美创造、艺术创造领域推崇“和谐统一”的美学观与艺术观。从公元前800年的史伯(郑国史官)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开始,即有了“美是和谐”的美学观、艺术观,到孔子已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文质彬彬”(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美感的适度要求)、“尽善尽美”(“美”与“善”的和谐统一)等“和谐”的美学观、艺术观已趋完整。此后,尽管也有不同的观念出现,但并没有从整体、总体上“和谐统一”的美学观与艺术观。

  “和谐统一”在艺术创造中突出体现在“情”(情感)与“景”(意象)的统一之中。在钟嵘《诗品序》中,已初显“情景合一”之意。明清之际李渔也指出:“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⑤王夫之则认为:“情景一合,妙语。”⑥

  近代王国维先生在《词话》中指出:“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⑦将“情景合一”之意表达得晓畅明白,而“情景合一”的结果呢?便是“境界”之诞生。王国维先生这样写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车工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⑧

  这些文化性资源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已牢牢地扎根在这片土壤之中,而且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不论是“天人合一”的观,还是“知行合一”、“和而不同”的社会——伦理观,还是“和谐统一”的艺术观与美学观,对于中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为这些文化资源是丰厚的,也是相当稳固的,而且这些资源中所体现出的深刻、独特的内涵,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力与生命力。恰如黄会林先生所指出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精深,有着健壮的生命力与宽厚的包容性。”⑨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利用本土的文化性资源,创造富于民族特色的新文化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而中国能否界上拥有它应当具有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国是否生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风格。

  这个诞生仅有8年,却在全球华人社区已经形成广泛影响力,它就是凤凰卫视。作为一个相当成功的,它的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对格尔茨来说,文化是人群公开的可接近的文本,是铭刻在社会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及其真正本质上的象征节目。如果我们从纯主观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含义的话,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

  毫无疑问,电视是一种文化的媒介,电视节目作为文化产品,必然负载着复杂的文化意义。凤凰卫视总裁乐认识到,凤凰卫视在中国的成功,“取决胜作用的不仅是资本,更重要的是可以被观众接受的电视产品和文化。”

  凤凰的节目能够被观众广泛接受,其中一个原因在与它制作了极具文化亲近感的本土节目。另外,凤凰在其商业化操作的背后,一直实践着一种文化上的。这种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拉进全世界华人的距离”,因此凤凰的节目得以避免了意识形态上的障碍,从而界范围内为全球华人建立了一个认同的空间。

  在凤凰的节目中,凤凰总是力图从多侧面、多角度来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让观众从节目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明的精深,感受丰富的历史。

  凤凰卫视对传统文化的,即便是在一个不足5分钟的栏目设置上,凤凰也会巧妙地加以体现。这个节目就是《天地人和》。节目寻找“和”的起源和各种典故,每次已各行各业的代表来介绍,例如有科学家、教师、工人、农民、运动员、艺术家或社会贤达等讲述追求知识的经过和感受,对现实中“和”的体会,发掘与“和”有关的人和事。这个栏目以影像娓娓道来有趣的故事,以镜头传递幽微的意识,让更多人认识中国深层文化及民族特色,继承传统的优秀元素。

  《纵横中国》从横向来全方位展示中国各个省区的地理文化特色。这一着力通过解读中国地缘文化,向观众展示中国古代以及现代文明的大型互动节目在后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而在其他系列节目,如《寻找远去的家园》、《穿越风沙线》、《永远的三峡》、《世界文化遗产》等则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遗产。例如《寻找远去的家园》系列节目就是通过坐落在中国各个角落的古村落,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全方位和立体地展示这些古村庄的历史、文化、教、民俗及自然景观,传达智慧含量丰富的东方文化神韵。

  作为一个商业性,凤凰一直有一种文化感,一直在致力于为观众提供精良的文化产品。在创办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节目同时,凤凰一直注重提升节目的文化品质。与此同时,凤凰力图在节目中凸显人文色彩。

  凤凰在观众中已经形成了一种鲜明独特的风格,拥有了非同一般的叙述方式和视听语言,并引领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讲,凤凰代表了华语文化的力量,凤凰力图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中间闪光的东西。这是它的独特之处,也使它呈现出无限的发展潜力。

  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是独特、多样、丰富而又复杂的。从目前中国发展的实际来看,对传统文化的资源的认知、开掘和汲取、吸收,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与空间,尤其是急遽变化着的世界与急遽变化着的中国都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各种机遇,各种刺激,也带来各种挑战。

  ①黄会林《中国影视美学建设刍议》,《艺苑论谭——放言影视戏剧艺术民族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8——9页。

  ②③[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第287页。

  ④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第1——6页。

  ⑥王夫之《姜斋诗话》,转引自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第10页。

  ⑦⑧王国维《词话》,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44——447页。

  ⑨黄会林《中国影视美学建设刍议》,《艺苑论潭——放言影视戏剧艺术民族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2——13页。

  [1][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1985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