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饮食文化  传统文化

贴近生活 重在创新 传统文化强势回归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6-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夏布走出国门,铜梁龙走进,白沙闹元宵……今年新春,重庆地方文化民俗发力,传统文化步入创新融合大道,尤其是《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颁布,更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回归注入了强大动力。

  尽管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已经结束,但影响却在持续发酵。国学热、汉服热等传统文化热潮一浪接一浪,有专家评价,传统文化复兴的步伐已越发强劲。

  今年年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更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回归注入了强大动力。

  拥有44项国家级非遗的重庆,也在这股热潮中亮点频出——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里,铜梁龙首次通过央视直播向全球展示;湖广会馆移民博物馆以多的形式惊艳亮相,引发众人新春寻根热潮。

  ■重庆地方民俗声势逐渐浩大,“它不仅是一股激越的浪潮,更是一种地方民俗沉淀多年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表现。”

  火雨纷纷,星落遍地。市级非遗传承人李诗敏,手持火流星挥舞,瞬间,一条长龙顺势而入,就在那火雨中游走起来。

  “导引火!”“口中火!”……随着一声声口令,1500℃的铁水打向天空,瞬间天空布满铁水流星。

  这是发生在2月10日晚的一幕。当天,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重庆铜梁火龙首次走进。

  几乎与此同时,来自央视的三辆直播车开进了铜梁,首次将铜梁龙在新闻直播间栏目中向全球展示。

  不仅在海外。2017年春节期间,我市各地区也举行了精彩的民俗活动。在万盛经开区的“幸福万盛·薪火相传”民俗展演活动中,打腰鼓、划花船轮番上演;渝中区元宵庙会上,皮影戏成为一大亮点;江津白沙的闹元宵民俗活动,3天内吸引30万游客,人数比往年翻了一番……

  此外,传统文化也“走进”展馆,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春节期间,重庆图书馆精选出馆藏的49种姓氏的200多种家谱文献,按照《百家姓》的次序编排,向社会公开展示,7000余人在这里感受到姓氏文化与族亲情。

  传统文化也在校园中“深耕”。江北玉带山小学要求孩子利用过春节的契机,了解春节的由来;南岸天台岗小学要求学生至少参加一项年俗体验……

  “原来春节放鞭炮不仅是为了增添喜庆的气氛,还为了‘年兽’。早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过年的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天台岗小学二年级学生李晓丹在自制的年俗手抄报上认真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从舞台到校园,从到小孩,毫无疑问,传统文化正在以任何一种你想得到的方式回归到生活之中。”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表示,近年来,重庆地方民俗声势逐渐浩大,“它不仅是一股激越的浪潮,更是一种沉淀多年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表现。”

  “养儿苦,养儿难,养儿甜,养儿酸……”1月28日,大年初一,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座无虚席,由梅花得主吴熙主演的川剧《灰阑记》在这里上演。

  《灰阑记》讲述了发生在中国古代的一场夺子之战。人们惊喜地发现,在这出传统川剧里,还有不少网络语言与时尚话题,演员甚至还跳出剧情,为观众普及起了戏剧知识。

  回忆起当天的演出,重庆工商大学的大三学生王雪仍然激动不已,她比划着手势向记者表演了印象最深刻的片段,“舞台上,老人问官兵,‘你看你脚下是啥子?’官兵竟然说,‘是舞台噻。’老人回答,‘根据中国戏剧的假定性,这是万丈深渊。’官兵立马吓得魂飞魄散,而观众也笑得前俯后仰。”

  大年初一,正在王雪被《灰阑记》的时尚气息折服之时,位于渝中区的湖广会馆也重新开馆迎客。

  “净手……迎神……上香!”禹王宫广场,在工作人员的下,游客们身着汉服,体验中华传统祭祖仪式。在移民博物馆内,“四川乡试场所、票号、山货铺”等场景被还原,“水进川、陆进川、攀援栈道”也以多的方式展现在众人面前。

  “复兴不等于复古,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型。”市文化委非遗处副处长汤涛告诉记者,正是这样的转型让人们爱上传统,推动着传统文化的复兴。

  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中华文化对于人性的深切体察,对于美好善良的追求,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源,“它对我们如何,如何面对自己和世界,提供了很多重要的。”

  汤涛认为,基于这样的意义,人们追求传统文化的步伐逐渐变快,而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以创新的方式回到大众面前,再次推动大众追逐的步伐,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豌豆开花角对角……你唱完了我来和。”2月13日,春日晴好,按当地民俗,98岁的老农李德治在江津区李市镇的一座山头上唱起了悠扬的山歌。

  李市镇山歌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盛于明末清初。在端午时节,集镇上的居民在街上划“旱龙船”,唱和山歌,那阵仗能“吼垮一座山”。

  “虽然是节庆里才出现的民俗表演,但日常生活里,我们都会喊两嗓子。”李德治说,特别是春耕薅秧时节,农夫们将手反背在身后,边薅秧边唱山歌。

  “节庆的表演、舞台的呈现都只是暂时的,只有生活是的。”在汤涛看来,融入日常生活,是李市镇山歌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而这,也正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根基。

  这样的观点和重庆国学院院长华不谋而合,“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形态其本身就是生活,如孝悌忠信、礼义、勤俭节约、自然等思想,本身就体现在生活、生产的各个细节之中。”他认为,“没有离开生活之外的文化。”

  有“非遗作家”之称的阿蛮,将传统文化转换为文创产品,结合旅游发展是不错的选择。他介绍,我市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綦涛,将中国最古老的纺织面料之一荣昌夏布成功融入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她邀请青年设计师将夏布制作成服装、钱包、围巾、灯罩等。綦涛还成立了夏布产业园,让游客在里不仅能购买到夏布,更能亲自体验夏布的制作工序。

  “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也是传承的重要手段。”西南大学宣传部副部长郑劲松说,比如在黔江区,当地中小学开设了南溪“乡土课堂”,让南溪了常态化、可持续的发展之;在主城区内,川剧院、京剧团也时常走进校园,举行与表演。

  2012年,我市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对我市非遗的传承与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与。

  今年年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这是我国首次以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为传统文化的注入了巨大动力。

  汤涛透露,目前,重庆正在积极筹备“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该项目是重庆“十三五”期间的一个文化类大项目,建成后,博览园将集结我市以及来自全国的重要非遗项目,届时,其将成为我市传承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载体。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地址: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 传线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