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美食养生  人群饮食

去《天天饮食》做几个菜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01-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刘志林老师是我、敬仰的饮食文化学者。大学毕业后,他甘于寂寞,从事饮食文化词典编辑工作22年,这项工作至今还没有完成,因此词典面世还遥遥无期,个中原因令人唏嘘。曾经和刘志林老师聊过几次,有一次刘老师针对屏幕上那些教做菜的节目说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大思是,厨师把做菜当做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不仅是一份工作,同时也包含着对手艺的尊重,对原材料的尊重,对传承的。教别人做菜,不是手艺好就可以的,厨师本人对这个菜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把菜做好,才能把节目做好。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不是随便一个厨师就能够在电视上教别人做菜,更不是什么人就能在演播室的灶台前随便比划的。刘老师说的很认真,我听的很严肃。我是听明白了刘老师话里的所指与意思,按照刘老师的,我把那些在电视上教人做菜的厨师非厨师、这姐那姨的那些大师或者达人分成两部分,一种是真有料做得好也讲的好的;一种则是混个脸熟在电视里塔儿哄的,弄点家长里短、没讲究没技法的东西就可以拿走劳务刷出不错存在感的。所以我一般不看教做菜的节目,我生怕看到我不喜欢的那种,了心里对厨师的尊敬,对美食的向往。

  上一段话说的有些满了,接下来的话就不太好说了,因为我想给自己做一个小广告:八月三日—七日央视综合频道也就是CCTV-1了,上午九点的名牌栏目《天天饮食》节目会有我在那里做菜的画面。连续五天我都会在那里准时出现,在屏幕里做五个菜。我不敢别人做菜,只是把自己在家里常给家人做的菜在电视又比划了一遍。

  之所以自唾自面上电视做菜,主要是我去那里是娱乐大家,做菜倒是第二位的。平时《天天饮食》的嘉宾主要是名厨,偶尔会有几个明星,这些都是有观众缘或粉丝基数巨大的一类人,他们的出现,既可以教一些菜,又可以保持一定的收视率,这也成为节目的常态。导演想寻求一些变化,于是就像找一个纸上谈兵的美食评论人来节目试试,看看那些平日里夸夸其谈美食的人,灶台前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做的好自然大家好;镜头面前糗了,正好可以所谓“美食家”的画皮,让大家娱乐一下,还可以提高观众的自信心。既然是这样,他们只好找自己的朋友来做小白鼠了。于我来讲,既能在央视提升存在感,又有娱乐大家的可能,我不下如此可爱的“”又让谁下呢?于是有了这五期我在电视里做菜的节目。

  还没有上小学前,我就开始在灶台前忙活了,最早是蒸馒头,后来学会了蒸包子、烙饼、包饺子等主食的制作。最难的兑碱,面肥发面后,要加一些碱水中和酸味,碱兑好了,馒头才白、才喧腾,才会好吃,否则就是一个酸酸硬硬的面团,涩涩的难以下咽。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会了熬菜,后来从大白菜、土豆丝、萝卜丝开始,慢慢学会了炒菜,到了初中二年级,大致可以做一些带肉的菜肴了,也知道了要想肉嫩需要用淀粉,要想肉入味,需要用酱油、料酒等腌一下。炖肉炖排骨要飞水去沫等等,一边实际操作一边看书、问人学习。到了高中的时候,竟然敢大着胆子操持家里的年夜饭了。做菜于我来讲,一是喜欢一是,家里大人不在家,只能自己做给自己和弟弟吃了。这也培养了我对食物的兴趣,为我后来从事和饮食有关的工作打下了长久的基础。

  活到今天,从事饮食评论十几年了,在家里做饭的机会越来越少,倒是走南上北东奔西突见过吃过不少各地的风味菜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对饮食的认识与理解也有了深刻的变化。过去几十年中国人吃饭主要是为了活着,是为了下去;这二十年以来,中国人吃饭慢慢的有了欣赏品鉴的意味,外出吃饭有了更多的意义,从活着上升到生活。这样变化让我对饮食历史、烹饪技艺的了解、理解上升到存在的层面,因而有了一点哲学的内涵。《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老师有一次调侃我说,现在要解决的事情是吃什么、和谁吃、到哪儿吃,这也正是哲学所要探讨的世界本源问题的物质外化。饭局、吃饭如此紧密的和哲系在一起,陈晓卿老师居功至伟!

  有一颗对食物的心,有一种敢于自己娱乐大众的,我的走进了电视,走进了《天天饮食》的演播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