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四季饮食  春季饮食

福建晋江:卫生院伴着改革节拍长大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2-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19年,全国共有3.6万余家乡镇卫生院。这些卫生院的规模、人员配置、医疗能力、业务收入各不相同,但总体给人留下小而弱的印象。如何扭转这种认知,做强乡镇卫生院,强化其在居民心中的存在感?近期,记者在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采访发现,伴随着经济腾飞,当地卫生院立足于把居民家门口的医院办好,力求找准发展的“穴位”,持续释放着发展的冲劲。同时,地方卫生健康部门也强调规划的力量,因地制宜优化医疗资源的布局和使用,实现卫生院与经济社会的同步成长。

关于用地的烦恼

多年来,在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陈埭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总是因业务用地过于狭小烦恼着。

2019年,晋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46.18亿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继续保持全国第四位。多年在经济领域敢闯敢拼,晋江市陈埭镇逐步发展成一个“大镇”,出现了多家国内知名的制鞋企业,为此被冠以了“中国鞋都”的称号。制鞋业的繁荣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全镇37万常住人口中,只有8万是本地户籍。

富裕起来的本地居民却早已习惯到外地看病。“居民到厦门、福州,还有北上广看病,这是比较常见的。”陈埭中心卫生院院长洪文挺回忆,卫生院曾经一度被称为“诊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诊疗环境过于狭小,既影响了业务科室的发展,也难以满足居民对更好医疗环境的需求。

“大镇”寸土寸金,陈埭中心卫生院在其中就是个“小院”,蜗居于老镇中心,占地面积不足7亩,其中一个角落还被当地的居民占用。一条马路从卫生院的门前穿过,缓慢行驶的车流、人流造成了交通的堵滞。人声鼎沸当中,卫生院门口设立的预检分诊点和隔离栏,提示着当前仍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

“经济高速发展,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总体滞后,某种意义上说是欠了老百姓一笔账的。”洪文挺说,按照常规思路,依靠巨大的常住人口数量,在陈埭镇发展一家三级医院完全没问题。然而,从2012年履任院长以来,迟迟没办法找到一片空地,完成异地新建的梦想,成了洪文挺心头的一大遗憾。

最早的一个方案是把一家搬迁的小学划给卫生院,由于小学所在的村子不同意,只能作罢。洪文挺回忆,后来晋江市又出台了规划,计划征地50亩用于卫生院建设,却由于涉及村庄庙宇、受到村民阻挠再次搁浅。

“有一年镇政府换届,新上任的镇长对发展卫生事业很重视,极力为卫生院规划用地,没想到没多久镇长又调走了。”洪文挺感到无奈。

“再后来,市里在位于陈埭镇的晋东新区征用了一片地,总计100来亩,在规划新建卫生院的同时,提出要和高端医疗对接。”洪文挺说,当时大家听了规划都很高兴,然而跑了一圈北上广以及省内的大医院后,失望大于希望。“这些大医院纷纷表示,医联体、医共体项目实在太多,精力有限,没有更多资源共建医院。”

螺蛳壳里做道场

没有土地用于新建,难道卫生院就不发展了吗?“我们想着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首先还是把基本医疗保障好,把基本公卫服务落实好,改善居民的就医条件。”洪文挺说。

在晋江市卫生健康局支持下,陈埭中心卫生院完善院内设施设备,优化服务流程,引进医疗技术骨干,强化科室建设,编制床位数逐步增长到105张,职工总数达到288人,将原有科室细化为22个临床及医技科室、4个病区,针对心力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压危象、肺心病、呼吸衰竭、重症肝病等逐步有了较强的救治能力,能独立完成胆囊摘除术、胆总管引流术、脾破裂摘除术等微创手术。

2014年,陈埭中心卫生院晋级为二级综合医院,并挂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泉州市第一医院协作医院。2019年,该院总收入达9431万元,门急诊量33.5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4278人次,业务量年均增长15%。

其间经历了种种艰难。首先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其他卫生院院长一样,洪文挺想到了“感情和经济两手都要硬”,为此甚至经常奔赴其他省份挖人才。其次是医疗质量安全的持续改进,卫生院积极联系省内外的大医院,多方寻求建立协作帮扶关系,带动学科建设和诊疗技术的发展。

当地人承认,外地医学人才、医疗资源来到陈埭镇,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吸引力密不可分。“但卫生院发展,还得靠服务赢得民心。”洪文挺介绍,卫生院坚持努力为辖区群众与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把做好老慢病管理、健康宣教、预防接种和学校卫生保健作为大事来抓。

螺蛳壳里做道场。近年来由于业务量增长、职工数量增加、科室划分更细,陈埭中心卫生院不得不在镇中多处地方租赁房屋办医。另一方面,感受到卫生院真能办事,当地居民也终于不再称呼卫生院为“诊所”了。

另一种“社会办医”

在晋江市,另一家卫生院同样曾为土地烦恼过。

2012年,孙丰裕履任磁灶中心卫生院(晋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时,晋江市的经济一片火热,正处于大拆大建的时期。孙丰裕得知当地政府已经规划将一片土地用于卫生院异地新建,二话没说带着人先把那片地用铁丝网圈了起来。

“老卫生院位于磁灶镇的中心地带,老破旧,更别提技术能力了。”孙丰裕认为,普遍富裕起来后,居民对医疗环境和医疗条件的需求水涨船高,满足这种需求最好是异地新建卫生院,“至少让看病的居民有地方停车”。

当时,晋江市对异地新建卫生院提出的政策是,市、镇两级财政分别承担卫生院40%的建设费用,剩下的20%由卫生院自己解决。由此,孙丰裕想到“社会办医”,而捐赠也可以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在卫生院党建馆,孙丰裕指着一张照片回忆,几年前在香港,某位富商请他到家中吃饭并给卫生院捐赠了1000万元。他还回想起,为了筹集建设资金,他想请本地的乡贤聚一聚。“有的人不来,主要认为医院都是挣钱的,不像教育那样需要捐赠。”

这些不理解的声音更坚定了孙丰裕把“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办好的决心。孙丰裕介绍,新建卫生院不仅有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和ICU等科室,还有医学检验科、超声科、放射科、药剂科、血库等辅助科室,并配有16排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等先进设备,“设备购置和异地新建卫生院的部分资金来自社会捐赠”。

“除内科、外科、妇产科、急诊科、血透室外,口腔科、眼耳鼻咽喉科、胃镜室、预防接种、儿保科等也受到患者追捧。”孙丰裕介绍,卫生院紧盯群众需求,积极争取社会资金650万元,建成医院血液透析科,配有20张透析病床、20台血液透析机、8台血液滤过机,可同时为20位病人提供诊疗服务,改变了当地透析床位一床难求的局面。

有贴近居民的优势

找准发展的“穴位”,以群众认可为发展的出发点,磁灶中心卫生院于2015年被评审为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日均门诊量超过800人次,2019年的总收入超过了1亿元。然而,收入却不是职工日常工作中的考量,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孩子只是衣服穿得太多、捂得太紧,不是身体有问题。”一年多前,在详细查看一个被怀疑患了偏瘫的6月龄婴儿后,该院儿保科主任章肖琳郑重地叮嘱眼前紧张兮兮的婴儿父母,赶紧把婴儿身上厚厚的衣服脱下。

此前,担心婴儿受凉的父母按照老一辈人叮嘱,给孩子多加衣,却发现婴儿总是在怀里折腾,显得很不老实。于是,他们抱着婴儿辗转求医,憋着劲一定要把病根给找出来。在收到一家医院“疑似偏瘫”的核磁诊断报告后,全家人已濒临崩溃。

章肖琳回忆,当时基于多年经验所作出的判断,缓解了婴儿一家焦躁的情绪。在她的建议下,婴儿接受康复按摩治疗,改善了由于穿衣过多所致的神经紧张和肌张力过高等症状。

“大医院有技术能力的长处,卫生院有贴近居民的优势。”章肖琳说,多年工作中遇到过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根据事实作出精准的判断,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功底,更要与居民有良好的互动,对居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有着深刻的了解”。

临近中午,在磁灶中心卫生院门口,仍有相当多患者通过体温感应门,确认体温无异常并出示健康码后,进入卫生院就诊。

“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服务做好了,两项工作相互促进,卫生院的日子就好过了。”章肖琳介绍,儿保科是卫生院重点培育的科室,共有10名医护人员,能提供健康体检、视听力筛查、骨密度测定等服务,“基本上城市医院开展的项目都能开展”。

这些项目在满足当地家庭关注儿童健康发展的需求后,也让儿保科成了卫生院的“明星科室”。“由于一些公卫服务之外的项目根据政府定价能够收费,儿保科不仅不是卫生院的负担,更能给卫生院创造效益。”章肖琳表示,为更好保障儿保科的工作,让患者少跑腿,卫生院甚至在科室内设置了一个小型的检验室,能够进行血尿等常规检查,形成闭环的服务路径。

同样,各科室结合各自服务职能创新“暖心服务”形式:门诊部提供充电宝,为就诊人员提供手机充电服务,每到冬季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姜茶,帮助驱寒;住院部免费为患者家属提供躺椅,方便家属照顾住院患者;妇产科提供生姜红糖鸡蛋。

并不追求过高的目标

无论是磁灶中心卫生院还是陈埭中心卫生院,升为二级医院后均明确并不追求过高的目标,更不是与县级医院、市级医院去竞争,而是站稳“老百姓家门口医院”的定位,着力看好常见病、多发病,提供好基本公卫服务。

隔着马路与陈埭中心卫生院正面相对的一栋厂房,被租用成了卫生院的办公区和健康管理中心,里面的公共卫生科运转着一个全年无休的预防接种门诊。

“全年无休、无节假日,每天的接种量平均在500人次左右。”公共卫生科科长孙佐罗介绍,卫生院需要为全镇的常住人口提供免疫规划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处于育龄期,每年的新生儿很多,0~6岁儿童更多,需要全部管理起来。

“为做好老年人健康体检,我们每年安排3轮体检活动,确保应检尽检。”孙佐罗介绍,卫生院还定期组织召开体检报告解读会,做实健康教育。为及时发现人群中的慢病、精神疾病等重点人群,卫生院甚至发出“悬赏令”,比如村医每报告1例精神疾病患者可获300元奖励。

在磁灶镇,晋江市卫生健康局会同磁灶镇党委、政府,积极推动磁灶乡贤发起成立了磁灶镇卫生健康人才发展促进会。基金会筹集社会资金880万元,专项用于卫生健康人才的引进、培养,包括聘请上级医院专家坐诊、手术、教学查房和病历讨论等。

“基金会主要负责对接北上广三甲医院专家,建立晋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工作站,承担相关开销。”孙丰裕介绍,目前卫生院签约上海、福州、泉州三甲医院坐诊专家13人,群众用卫生院的挂号费就能得到专家诊疗服务。

卫生院的服务也在围墙之外拓展延伸。在距离磁灶中心卫生院不远的大埔村,村委会筹资兴建了一座敬老院,村中户籍老人只要年过70岁均可以在敬老院内免费吃住。“当前共有220位老人在敬老院,多腿脚不便,就算走几步路去看病也是麻烦事。”敬老院负责人吴建平介绍,为此敬老院与磁灶中心卫生院签订协议,探索医养结合模式,卫生院每周定期派遣医务人员入驻敬老院的医疗室,给老人查体、拿药、开展健康宣讲。

据了解,15家敬老院已与磁灶中心卫生院签订托管协议,卫生院为每位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规范管理884位在院老年人;对接医保部门,协助老年慢性病患者统一办理门诊特殊病种。

“磁灶镇同样是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地,2012年之前,非本地户籍人口在住院患者中的比例一度高达70%。”孙丰裕介绍,随着服务做实、认可度提升,本地户籍人口外流看病的现象逐步得到了扭转,目前本地户籍人口在住院患者中的比例已经达到80%左右。

结出了多样化的果实

在晋江市,还有一些卫生院根据现实情况走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晋江市西滨镇位于晋江东南部沿海平原,土地主要由围海造陆而来,是当地的一个“精品袖珍镇”,户籍人口只有1600多人。长期以来,该镇与其他乡镇一样,规划设置了镇卫生院,建了楼房、购置了设备、开设了门诊和住院部,职工最多时达到38人。“可是,医院日门诊量少,个别科室和人员处于闲置状态,人力资源浪费明显。”该院职工回忆。

为此,晋江市卫生健康局重新规划,于2019年安排陈埭中心卫生院与西滨镇卫生院组成紧密型医疗次中心医共体。作为牵头单位,陈埭中心卫生院对西滨镇卫生院的人力资源进行调整,组建了一支全科团队留守负责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外科、妇产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行政后勤等科室人员则被统筹安排到医共体其他岗位,提升了整体效率。

夜幕中,西滨镇卫生院的灯光从门口、窗户透出,诺大的楼体顶着更名后的“西滨院区”标牌。“业务整合后的闲置楼层,今后打算设置精神科病区,同时探索拓展血液透析业务。”站在院外,洪文挺规划着。

这种“大手拉小手,携手一起走”的卫生院发展模式,在晋江市已非特例。2018年,在晋江市委、市政府,晋江市卫生健康局,紫帽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晋江市中医院紫帽院区揭牌,晋江市中医医院院长庄耀东兼任紫帽镇卫生院院长。庄耀东介绍,晋江市中医医院接管紫帽镇卫生院后,取消了卫生院独立的领导班子和行政职能部门,由中医医院直接领导管理,优化了院区排班设岗,工作人员从原来的42人精简到18人,人力资源运行成本降低了六成多。在中医医院的带动下,紫帽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稳步加强。

作为“爱拼才会赢”的典型,晋江市在推动卫生院发展上,结出了多样化的果实。“我们并不要求每个乡镇都做大做强一家乡镇卫生院。”晋江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陈文添介绍,作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晋江市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上一度相对滞后,为此在区域医疗资源布局时,更需整合优化医疗资源,强调规划的力量。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晋江市当前正深化医共体建设,规划建设以3家市级医院为牵头机构的3个紧密型医共体,分别“牵手”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和5家区域医疗次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全市范围内打造“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文:首席记者 叶龙杰 本报记者 董小杰 特约记者 吕景佳

杨真宇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