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浙菜美食

从“战地女记者”到横跨6国、刷新教育观|周轶君:向世界的好教育要方法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2-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产品总监王大米:

去年,有部话题度很高的纪录片: 《他乡的童年》

豆瓣评分历经一年,稳稳的站在了9分的高分段上,更是成为了 「2019年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纪录片」之一

这部片子,来自来自一位有丰富阅历、有国际视野、有见地的记者,曾任央视主持人,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编者…… 周轶君

而在纪录片里,她更是一位积极思考孩子教育,并实践于生活的高知母亲

很多父母一度希望,能马上学以致用。

最后却发现,这部影片却是重新理解教育的一个切入口。

但真正的「最好的教育」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周轶君老师思考了一年。

在我们和她沟通了近六个月后,终于请到她,在接下来的音频节目中分享她的见闻、感触以及深度的思考。

没错,周轶君老师始终不愿意称之为「课程」。

即使她是各大平台力邀的儿童教育大咖,曾深入国内外30多所名校采访调研,深知不同阶段孩子们的问题和家长的养育烦恼,她也从未把自己摆在专家的位置上,始终当自己是一个教育的先行探索者。

这一点,难能可贵。

接下来的文字,我读了很多遍。

作为一个妈妈,当我在为孩子的未来迷茫、焦虑,不知何为归处的时候,周轶君老师用她的包容、用她的视野、用她的严谨……拿开了遮在我面前的罩子,一个新世界赫然出现在眼前。

那么,请你准备好,来到新世界。

文 | 周轶君

整理 | 风眠

大家好,我是周轶君。

我十几岁学骑自行车的时候,冒出一个念头:我可不要小孩,否则还得把学车的过程再给他们教一遍,太烦人了。

今天我有两个孩子,4岁和7岁。

「重复」是我的主要动作。

正是为人父母乏味的一面,让「教育」这件事情默默成了一个不太讨好的话题。 它引发焦虑,寻求速决,很少令人身心愉悦。

我曾经莽撞地行走在世界各地。

有了孩子后,以为会停顿下来,但很快发现在过去经验的「小世界」里容易陷入困境。

首先是语言的贫乏。

「妈妈,你不要走。」

儿子趴在拉杆箱上,出租车已到楼下。

临时来替班的外婆对外孙说:

「妈妈不工作,怎么有钱给你们买玩具买好吃的?」

「妈妈不工作,怎么有钱给你们买玩具买好吃的?」

咦,妈妈工作只是为了钱吗?妈妈工作你们就可以不断要玩具?这么说是不是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可耻?

我想摆脱「上一代」的语言,却没有新的词汇。

为人父母都是无证驾驶。

我觉得有些事情隐约不对,却没有答案。

「爸爸妈妈不工作,怎么有钱养你」是个非常糟糕的说法,却没有新的语言去回应。

像这样的话语套路还有:

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

听老师的话。

连这个都做不好,你以后……

你怎么这么……

……

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

听老师的话。

连这个都做不好,你以后……

你怎么这么……

……

我们以惯性教育下一代。我们需要新的沟通方式。

然后是这世界变化快。

一位印度爸爸说起,他出生在偏远地区,小时候聪明过人,一家人倾尽所有送他去好学校念书。

学成之后通过一场难度极高的资格考试,「通过那次考试之后,我知道自己一定会被大公司聘用,这一辈子不用愁了。」

果然他成了跨国公司高管。他的儿子今年十岁,一出生锦衣玉食,入贵族学校轻松学习。

可是,你不会想到,这位爸爸说:

「我儿子的人生将比我更难。因为我知道自己通过一场考试,这辈子就获得了成功,获得了安全感。

可是他要面对的世界,你根本不知道『考试』在哪里,什么时候才是竞争的终点。」

未来不再有标准答案了。

很快也不再有稳定的高薪职业了。

我们下一代的难题不是学什么,而是要重新思考「如何学习」。

「怎样把家变成世上最好的学校?」

去年被问起有没有任何做纪录片的想法,我很快在咖啡厅一张餐巾纸上写下了《他乡的童年》标题和目的地。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用了十分钟,似乎酝酿已久。

并没有,或许只是我的职业习惯:

去大世界里解困惑。

我想从「社会」这个更大的面向,寻求启迪。

但最后回到中国,却发现,这部纪录片注定无法解开中国父母的补课焦虑,升学压力。

眼见种种迫我思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