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饮食文化  传统文化

申论范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行之有道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5-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奋斗在公考道上的各位考生而言,多学习、多借鉴是最高效的备考方法,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跟大家分享一篇深度范文,供大家参考。

  今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乎中华文脉延续,关乎国家文化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如何深入切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的径主要有哪些呢?

  以语言文字为中心。中国的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汉字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诸多文化因子。数千年历史的铸炼和积淀,汉字所蓄涵的丰厚文化底蕴,是拼音文字所无法想象和比拟的。通过汉字、汉语的教育学习来传承中华文化,是一条根本的途径。毋庸置疑,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世界对中国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汉字与汉语将承担不可替代的责任。

  以文化经典为依托。中华文化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用文字铸就、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追求和价值意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为以文化人、化成天下提供了丰厚。以经典原著为依托,大力推进经典作品的整理、翻译、改编、等,让经典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根本性、支撑性作用。

  以习俗节庆为纽带。习俗作为人们生活与文化的传承事象,既是各民族不同、经济的反映,又是民族传统、文化心态、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其形成与民族生活的自然、生产方式、经济条件、心理等有关。中国传统习俗和传统节日是维系民族心情、、心思的牢固纽带,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传承好每一个优秀传统习俗,能够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操,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让每一位中华儿女为中华灿烂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以化育知行为关键。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加强认知教育。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教育资源,对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以文化为平台。树立中华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加强自身人文,使传统文化能够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当前,我们进入了新时代,网络、手机等一系列文化的新载体,改变和建构着大众新的阅读习惯。新时代,将中国传统文化为数字化存储方式是性的变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立足本地,将乡贤文化、村规校训、优秀家风、传统民俗等进行广泛,是传统文化创造性的最佳途径。

  以生活方式为目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和物质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承载于思想、文字、语言,还存活于书法、音乐、曲艺等老百姓喜爱的文艺形式中。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传统文化才会变得具体可感、有血有肉,才有生命力,才能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并内化到自己的生活中。

  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群众参与性强、受众面广的文化活动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活动,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离开了文化传承活动,也就失去了载体和活力。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可以组织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摄影、对联、剪纸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成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以对外宣传为渠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创新文化“走出去”的表达方式,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需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和表达形式,发挥好新兴的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力、公信力,努力构建“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天下归仁、天下大同的“至德要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