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饮食文化  传统文化

声明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6-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习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是的,一种文化对人的塑造与影响,总是在悄无声息、潜移默化当中进入人的骨髓,进而深刻影响其生活方式、行为选择乃至追求。由此,一个民族才自有其特殊的价值理想、生活习俗,一支部队才呈现出独特的性格气质、历史传统和行为作风。

  然而,当代军人所处的文化生态相比以往呈现更加多元的状态,而这一状态又不可避免地要在官兵身上打下烙印。在这一背景下,那些曾经对我们这支部队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传统,那些凝聚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在官兵生活与世界的影响力也有所减弱。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

  正如习所强调的“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命脉”,作为先进军事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多元文化生态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官兵的影响力,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品格在当代军人的理想追求、价值选择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条河流,贯穿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哺育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财富,也是区分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文化特质。

  习强调,“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人、培育人的作用,塑造中国心、民族魂,助推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在内外更加严峻、任务更加繁重的情况下,如何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塑官兵,是值得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

  近些年,全社会重传统、学传统、用传统的氛围日渐浓厚。但也要看到,受历史因素、教育模式、成长、时代背景等因素影响,部分官兵对传统文化知之不深,对一些流行文化、快餐文化津津乐道的现象并非少数。

  认知理解上缺乏深入。时下,各种各样的国学热、古装剧、文化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热议的话题,一些地区还因为争夺某位历史人物的“故里”或某项传统习俗的“发源地”而各执一词,如此等等。客观地说,这些对于促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有一定帮助,但也不可避免带来认知表面化、理解片面化、传承娱乐化、效果短期化的问题。以四大名著为例,在600名官兵中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几乎全部同志都表示“听说过”,但仅有不到40%的能准确说出书名及作者,而对四大名著读过一遍的只有16%;再比如,不少同志对“杜甫很忙”等网络桥段很熟悉,但真正能出几首杜甫诗的却寥寥无几。这些都反映出我们无论是在传统文化,还是在学习传统文化等方面,还都要在具体深入、掌握精髓上下功夫。

  手段上缺乏创新。文化不是封闭的,只有与时俱进,赋予内涵,才能深入,流淌血脉。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不断创下收视纪录,有不少网民感慨,在这部充满时尚元素的韩剧中,却时时处处体现出对韩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反思我们在继承和传统文化方面,缺少对青年官兵时代特征、认知特点的把握,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家对传统文化兴致不高。有的拓展平台不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上,不能充分运用网络平台、文艺舞台、影视看台等丰富资源承载传统文化;有的灵活方式不够,枯燥的式、单向式方法比较多。不少青年官兵直言,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对单位的传统历史也想了解,关键是希望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掌握。

  应对渗透上缺乏主动。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效果对文化、社会上的流行文化,甚至一些的快餐文化,并没有太大优势。比如,有的官兵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节日如数家珍,地方商家也是频频拿此大做文章,但我们的传统节日却往往备受冷落;有的对美国、流行音乐、西式饮食等非常喜爱,对其中的价值观念没有防范意识。这些现象表面上看,是青年官兵兴趣爱好的差异,但深层次看,是传统文化面对各种渗透缺乏有效的应对招数,导致自身影响力逐步弱化。

  习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纵观历史长河,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无不印证了这一论断。中国曾引领世界发展千余年,这种领先既有国家硬实力的因素,也有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重塑国家自信、民族自信。与大国、强国地位相称的中国、中国气派、中国形象,对内能够强化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对外可以提升国家影响力、力,是承载“中国梦”的名片。

  近年来,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水平飞速提升带来的幸福感时,也在抱怨价值观念上的错位缺失,有的个人主义抬头,思想滑坡,致使传统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却“摔倒老人扶不起”的尴尬;有的诚信观念弱化,追求利益不择手段,“人之初、性本善”“凡出言、信为先”却演变成“地沟油”“毒牛奶”频现;还有的主义滋生,拼搏意识淡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却为“啃老族”“拼爹”现象,等等。这些问题无不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背道而驰,格格不入。解决这些问题,运用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是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式。

  对部队官兵而言,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更加丰富,既包含有对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的坚守和认同,又有对我们党率领军队走过历程的铭记。我们常讲,忘记历史就是,对军队军人来说更是如此。传统是最珍贵的记忆,能让我们时刻牢记人民军队是由党一手缔造、并在党的领导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胜利,听党指挥是我们的“魂”和“根”;传统是最生动的教材,能让我们在部队走过的艰苦岁月、先辈折射的崇高品德面前,自觉洗去内心之中的浮躁、思想深处的功利,努力去奉献、爱岗敬业;传统是最有力的,能让我们在辉煌的荣誉、血染的战旗下,催生建功立业的,敢打硬拼的血性。一支部队,无论作战如何更新,武器装备如何换代,人员组成如何更迭,但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的继承、对英雄的敬仰、对的坚守,不能也不应有丝毫的弱化。否则,一旦传统缺失、错位,军人也就失去了底色和支撑。

  与现代文化相比,优秀传统文化犹如海面下的冰山“隐体”,虽然巨大却存在于潜意识深处。由于人们“历史性”地习以为常,“与生俱来”地被它,从而失去对其的性。但在冰山里面,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足以化人、足以铸兵。

  从爱国之魂中熔铸忠诚。爱国主义始终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可以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意识、担当意识和、献身,经过数千年历史的惊涛骇浪淘洗,越发四射。我们传统文化,就要用这种的爱国情怀官兵,在解读爱国典故、学习爱国诗词、重温爱国事迹中,引导官兵把爱党、爱国、爱人民和爱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把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时刻、随时准备。

  从尚武之志中砥砺。中华传统武德文化历史悠久,其内涵极为深刻,对磨砺官兵战斗意志、培植官兵战斗具有重要意义。有的我们强化备战意识,比如汉字“武”,就是“止戈”,蕴含着我们祖先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思考,教育我们既要热爱和平,更要牢记“能战方能止战”“越不能打越可能”的历史教训。有的鞭策我们努力建功军营,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有的让我们军人特有的豪情壮志,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等。

  从传统中润德律己。“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修身、齐家、、平天下”……这些都为我们引导官兵加强品行,校正价值观念提供了宝贵借鉴。我们要基本道理,阅读《论语》《规》等国学经典,讲述“一诺千金”“悬梁刺股”等传统故事,明晰中华民族的基本准则。要用好各种资源,依托“三个半小时”、军营政工网、等教育平台,用青年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抓好学习使用。要注重典型引领,大力学习社会上涌现出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先锋,集中观看“中国”“全国模范”等颁仪式,挖掘官兵身边诚实守信、、苦干实干的平、感人事,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标杆。

  从兴国之光中保持本色。抗战时期,美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把我们党坚定执著的、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意志形象地称为“兴国之光”。新形势下,这些优良传统对于感染激励官兵始终保持光荣本色、投身强军实践,仍有深远意义和作用。要充分挖掘传统,高度重视党史军史的发掘工作,系统整理部队的战功、战将、战例、战斗英雄,注重接续书写新时期的光荣历程,使一代代青年官兵能够触摸到珍贵的历史记忆;要全面解读传统,持续开展“忆传统、学传统、知传统”活动,用好课堂主阵地,开拓信息新平台,组织官兵大讨论,重点学习战斗史、艰苦创业史,读懂深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要把优良传统渗透到学习教育、工作训练、战备执勤等方方面面,特别是要和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实践等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官兵始终坚定听党信党跟党走的执著,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本领,培植英勇顽强、敢打硬拼、纪律严明的良好作风,使我军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