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饮食文化  传统文化

剧版《白鹿原》影响本土(二) 根植于乡土的民俗文化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8-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昨晚,电视剧《白鹿原》迎来大结局,给一直守候在荧屏前的剧迷们画上的句号。该剧凭借大气实景、关中人情、过硬演技、戳心细节在豆瓣网收获了9分的超高评分,收视持续领跑盛夏晚间黄金档。在视频网站播放量即将突破70亿次。

  苍茫黄土地、丰收金黄粮仓、肃杀寒冬腊月《白鹿原》一,就用缓慢而深情的镜头语言,勾勒出陕西关中独特的农村生态,原汁原味真实还原了三秦大地辽阔风光,牢牢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

  随着剧情的深入,不仅将“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的原上人刻画得形象逼线世纪初期关中村民的生活习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不管是种地、收割、碾场、给牲口填圈、铡草、出粪、织布、轧棉花等生产劳作,还是祭祖、庆生、婚嫁、丧葬、盖房、赶集等生活习俗很多独特的陕西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和散发着浓厚泥土气息的风情画卷都得到充分体现。

  让观众不仅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和纹理,也窥探到关中文化的精深。更使电视剧《白鹿原》成为一张优秀的陕西文化名片。

  剧组筹备阶段所下功夫之深,让人赞叹。为了真实反映白鹿原上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编剧申捷大量研读有关史料,查阅当时当地农民的耕种状态,婚丧习俗,大疫下的民生;部队进城的衣服不确定,就通过征集老照片做参考;小脚女人怎么走,大量寻找史料;为了最大程度上还原当地祈雨的盛况,深挖当时时代下关中的民俗特征,该剧更是邀请到民俗专家全程驻组,并基于史实资料,呈现当地民风民俗。

  出品人赵安说,“《白鹿原》里面不起眼的禁烟令颁布,是从博物馆里抄来的;一架带有现代机器元素的轧花机,全国博物馆中仅有一台,被美工找着了,原型复制了一架;连剧组制作的马车,都被博物馆当古董收藏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是一帮手艺人在飙劲儿。”

  正式开拍前,剧组还让所有主演提前近一个月进驻农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男演员下地耕田、割麦、赶马车,每天拼命地晒太阳变黑;女演员则学纺线、擀面、切菜做饭。如今,不仅“男耕女织”的原生态生活,麦地、土窑、戏楼、老腔、秦腔等独具陕西特色的元素在剧里也多有体现,成功地呈现了陕西的传统艺术和民俗。

  16年代大剧《白鹿原》终于引发各方的一致赞誉。“巨制”“史诗作品”“国剧门脸”的好评纷至沓来,俨然成为全国文艺界的“现象级事件”。日前,《》《日报》也以评论文章和专版文章形式,接连发声力挺该剧,认为《白鹿原》“用工匠再现经典”。

  “这并不是一部普通的电视剧,一个故事讲完了就完了,这个剧中你会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经历这么多年没有中断过。”也许,赵安道出了《白鹿原》的独特之处和情怀所在,“剧中白嘉轩的,表面上看他是在坚守一个村规乡约,其实他是在传承一个基本的、文明、文化,这也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根。这种文化的根对世界而言,都有其深刻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本报记者夏明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