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饮食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⑤】文化蕴含着文化自信的优质资源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10-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三大构成要素,共同奠定了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标识。其中,文化是中国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凝聚着人和群众独特思想和风貌的文化,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直接来源,蕴含着丰富的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和优质资源,在今天尤其值得重视和传承。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一直以伟岸的身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拥有强烈的文化自信。但是随着上的日趋没落,中国古代的阶级在文化上也日趋。为了,他们日甚一日地阉割、窒息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放大传统文化中的保守、因素。到头来文化以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似乎只剩下“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枯槁信条,而“自强不息”“与时偕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鲜活的元素则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文化上的,持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内忧外患终于引发上百年的文化危机。危机的根本标志就是文化自信,这种自信的后来表现为两种极端的态度:

  一种是文化自负,即过高估计传统文化的实力和效能,既抱残守缺又妄自尊大,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制度和文化观念的冲击,面对国内变法求新图强的呼声,骨子里依然地抱定“纲常名教,亘古为昭”“不易者三纲五常”之类的陈腐旨;另外一种是文化自卑,过低估计中华传统文化的实力和效能,由自信转为他信,主张全盘西化。

  文化自信的,实质上是民族自信的。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继而东北沦陷。在这存亡的危急关头,一些代表阶级利益的文人、居然慌张到六神无主的地步,因此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大公报》发表题为《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断言“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有蒋介石“国师”之称的戴季陶则联手下野军阀段祺瑞,请九世在杭州灵隐寺举办时轮金刚,还振振有词地说:“今则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上流社会制造的乌烟瘴气,不可避免地要蔓延开来,泱泱中国弥漫着萎靡不振、手足无措的气氛,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也随之跌入低谷。严峻的事实告诉人们,不打破的封建和文化,不但要导致中华传统文化的中断,也势必把整个中华民族推向覆亡的深渊。

  危亡的力量何在?就存在于中华民族之中,存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早在1900年,梁启超发表著名的《少年中国说》,指出有:

  一个是“老大中国”,即没落的帝国;一个是“少年中国”,即充满朝气的工业化强国。有两种国民:一种是默认并“老大中国”的“老大国民”,一种是憧憬并创造“少年中国”的“少年国民”。“老大中国”是的封建阶级制造的“冤业”,“少年中国”则将是由具有少年一样“心力”的国民创造的辉煌。他大声疾呼:要用“少年国民”取代“老大国民”,用“少年中国”取代“老大中国”。然而,在资本主义已经形成世界体系的国际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要激活、扬厉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振作民族,必须有一种新的文化元素的植入;要动员、组织富有民族的“少年国民”或“中国脊梁”,形成改写历史的伟力,必须有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正是在时代的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走到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央,承担起指导、带领亿万人民中国及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崇尚和谐,追求“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向往没有剥削的“乐土”,积淀之深,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确立了美好的核心价值观,却未能提供实现这一价值观的正确道。正因为此,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产生了久旱逢甘雨、歧见那样的亲切感和依靠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的内在统一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中国的实践过程,也就是扬厉优秀传统文化、荡涤传统文化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崭新气质的“少年国民”或“中国脊梁”的过程。正是在这一无比壮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诞生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文化。

  历史毋庸置疑地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救星,中国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卓越发扬者,而用文化武装起来的中华优秀儿女则是中国的“少年国民”或“中国脊梁”。任何把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没有根据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把文化总结为“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回顾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他十分自豪地指出:“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又过去几十年,我们再次回顾,事实非常清楚:自从有了文化,我们党和人民以之为依靠,取得了三大成就。

  第一个成就是取得了新主义的胜利,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建立了人民的国,从而终结了世界近代史上看不起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时代;第二个成就是取得了社会主义和建设的胜利,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奠定了文化基础和物质技术基础,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尊敬;第三个成就是取得并且还在取得的胜利,短短40年,中国就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空前增强。

  文化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因和直接来源,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文化是中国人运用马克思主义、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党的追求和完成近代中国历史主题而不断开拓进取、艰苦卓绝奋斗的文化结晶,是在长期实践中积淀与孕育形成的所有物质文化与财富的总和。具体而言,其核心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和核心要义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社会资源共有、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实现人类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此即社会主义和主义。一大“纲领”明确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以社会主义和主义为党的奋斗目标。二大、三大制定了严明的纪律:要党的纪律,接受党组织的监督,保守党的秘密。党的这些贯彻在中国的全过程中。就连的敌人蒋介石也对此十分羡慕:“其纪律最严,方法最精,组织最密,为任何党派所不及”。坚毅地以马克思主义为的指导理论,不懈地为主义奋斗,是中国取得胜利根本,是中国的鲜明特色,从而也成为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特殊性。中国在领导中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前进,修正错误,勇于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了政党在东方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的一系列问题。如正确进行中国的新主义理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最大限度团结和争取同盟军、形成广泛统一战线的方针,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土地政策,体现党的性质和旨的群众线,建设人民的制度,克敌制胜的的战略战术,卓有成效的宣传动员和文化艺术工作,等等,从而在极其艰险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战胜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取得新主义的伟大胜利。这些、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举措,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在敌我力量和条件极为悬殊情况下进行的,在中搏击前行,过程极端艰辛。中国人坚守,不畏艰险,英勇拼搏,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创造了无数攻坚克难的奇迹,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在斗争中形成了光照千秋的红船、井冈山、长征、延安、西柏坡等;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与、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等优良作风。这些体现中国人坚强意志、不朽业绩、情操和英雄形象的物态的、的、行为的,以及心态的文化遗存,成为中国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属于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长期的斗争中,党领导各级组织、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开展各种各样的斗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役战斗,创建了许多根据地和红色,因此留下大量的遗址、遗迹和纪念物等。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宣传、动员和鼓舞斗志的文艺作品。人民群众有感于党和,创作了大量民间艺术作品,如故事、歌谣等。这些遗迹和文学艺术作品,是中国斗争历史的重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和建设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物质财富和财富,文化历久而弥新,简朴更珍贵,永远是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进程中的最好食粮,是引领广大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最好历史教材,是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的深厚,是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载体。当前,为更好地传承理想,深化理想教育,应以深度开发利用文化为重要抓手,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中国一直以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因此中华文明才能绵延不绝、传承至今。当前文化教育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红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红色教育呈现一片红火之象,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市场化导向严重,迎合部分群众低级趣味心理,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进行歪解,对英雄进行、污化,了崇高和伟大;追求短平快,导致党史碎片化教育,缺乏大历史观下对红色历史的精准认识和把握,不能让党史在心中扎根生长;各培训机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导致培训时热血沸腾,培训后涛声依旧。要增强培训效果,就必须戒除这些不足之处。

  文化、红色文化旅游与教室里的静听完全不同,它具有直观形象性、生动性、情境性、动态性、性和参与性等特点,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红色旅游走进历史的发生地,通过实物、文物、照片、音频、视频、、体验等,构筑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营造一个情境交融的氛围,使旅游参观人员有如身临其境,激发感想和,先辈的伟大与崇高,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教育,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目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红色旅游在这股全国的旅游热潮中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持续升温,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中还有很多不足。比如由于公益性免费的数量,很多散客不能接受到良好的服务。即便是团体参观,随着红色旅游热潮的涌现,没有从业资格的不合格导游趁虚而入,他们那一点可怜的党史知识不足以胜任红色导游的重任,因此,歪解党史现象时有发生。他们常常把一些所谓的秘闻野史当成正史讲授,严重、引诱和激发了游客的不理倾向。针对这种种现象,必须加强红色旅游的正确导向性,才能使之成为我们加强文化自信,夺取阵地的又一块阵地。

  当今世界,文化多元,不同文化在竞争的时候既要努力保持特色又要善于借鉴和吸收别国文化来发展自己,如此才不至于被外来文化所击溃而成为死亡了的文化。文化再次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模式,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源泉,但在面对当今世界日益多元的文化竞争,文化同样需要发展创造并形成独特优势,才能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才能使人们在面对令人目眩的多元文化竞争中不至于迷失自己而文化自信。发展文化首先要注重文化创造,文化创造是发展文化的第一前提,没有新的创意文化,任化迟早都有可能被淹没在历史的尘灰中。其次,发展文化要善于培养文化人才,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创造与的主体和关键,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在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最后,要不断深化,文化创造与的体制机制障碍。制度是管长远性的、根本性的东西,只有不断深化,其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才能与时俱进、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朱叶楠,男,哲学博士,现为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等重要理论报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