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饮食文化  传统文化

国学”热出乱象 楼宇烈:当务之急是改变社会风气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01-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当务之急是改变社会风气” ——专访大学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

  近年来,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大学里“国学院”“国学研究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社会上“国学大讲堂”“国学总裁班”不可胜数,中小学开始在教学课程中增加了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比重,甚至有职场女性走进了“国学女德班”回炉再造……

  许多民间团体、企业、社会组织也打出“国学”旗号,谋取,这让“国学”在浮躁的市场操作下,显得面目不清。

  对此乱象,大学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认为,国学如果不从改变社会整体风气入手,学了国学也没意义。“经典书籍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读了以后社会风气没有变化不如不读。只有学到自强不息的,才叫真正地学国学。”

  “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把国学落实到社会的风气变化之中,让人们慢慢感觉到社会整体水平在提升,大家都会,不再去轻易触碰底线了,那就不一样了。”楼宇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从幼儿读经到民间的企业沙龙,各种“国学班”层出不穷,你如何看待这样的社会现象?

  楼宇烈:这个要分开来看。虽然我们要从经典入手了解传统文化,但是时代已经变化了,现在的人让孩子们“与世”地去读经典,并无意义。

  此外,我一直不赞同经典。读经典,最重要的是引导一个人把经典里面的意义把握住,然后用它去指导生活,将其中的真正落实到生活之中。我主张学以致用,对待经典的态度应该是学一点就用一点,这样更好。不然,只懂得些“古董之言”也无实际意义。

  楼宇烈:一个人通过学国学完善了自己,由此有了财富,这应该是可以的。中国古人讲的一些“社会贤达”,就是指有钱、有社会地位的人。为什么这些人能够称为贤人呢?其中有一条标准,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没有“怨财”,即钱财都是正当得来的,不让别人产生怨恨。另一条标准是“布施天下而不病贫”,指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钱财贡献给社会,但不觉得自己因此而贫穷。这样的人,才能称为贤达。

  学国学要学到这个境界——不去取不义之财,取了财也不为自己,而是拿出来贡献给社会,比如修桥、补、兴义学、赈灾等。

  学国学的目的是什么?学国学要学里面的什么东西?我觉得绝对不是学书本知识,而是要学习国学里的基本、做事的根本原则。

  如果掌握了一些国学的词语,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表层理解当做本钱,去交流、炫耀、发家致富,但做事无诚信、不诚实,甚至去做弄虚作假、装神弄鬼之事,那就是“伪”了、“歪”了。

  只有学到自强不息的,才叫学到真正的国学,这个社会的风气才会发生变化。

  楼宇烈:如果说“女德班”是帮助女性认识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发挥自己的才能,让社会增益,让自己发光,那么这些事物的出现,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理解。

  但实际上当今的“女德”大多是事实的,比如“三从四德”现在就完全被曲解了。

  现在社会上对“三从”的,是“在家从父母,出嫁从丈夫,夫死从儿子”,其实最原始的“三从”,是指祭祀时根据哪一种系统来进行仪式,跟今天传颂的“三从”毫无关系。

  “四德”是“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妇德”是指女子自己要有德行,要有德行;“妇容”指女子要修饰容颜,但不宜妖艳,招摇过市,让自己的丈夫、子女、公婆、父母看了不舒服;“妇言”是指女子说的话让人听了感觉温馨;“妇功”是指一个女子的手艺做得漂亮出色。

  楼宇烈:最鲜明的特色是,中国文化注重人的性和主体性,既不要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文化,千百年来跪倒在神的脚下,如今是跪拜在物的脚下。试问,如果哪有财富就往哪里去,哪有资源就往哪里去,人的性和主体性在哪里?

  中国的“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和性。自己能够做自己的主,不要把自己的命运放到神的手里面,更不要放到物的手里面。

  《瞭望东方周刊》:的人文启蒙运动内涵和中国所说的“以人为本”是否共通?

  楼宇烈:两次提出人文主义,其实就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和性,人类不能做神的奴隶,更不能做物的奴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学界都高举新人文主义,认为做了物的奴隶人会失去,人类容易互相。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容易让人,人类越来越被自己创造的科技所支配。这也愈加显示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来,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每个人的自觉,由自觉去做到自律。我们不去依靠的力量来强制和要求,而是自己认识到自身“人”的身份,按照人类自己的方式去关怀自己。

  《瞭望东方周刊》:国学热引来争议,一个原因是泥沙俱下,那么,该如何区分精华与糟粕?

  楼宇烈:首先,什么叫精华,什么叫糟粕?这很难进行死板的定义。我们说的精华和糟粕,实际上要看这些东西对现在还有没有积极的价值与意义。

  我的主张是,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从今天的角度来衡量,而不完全从历史的角度来衡量。反思传统的目的,就是要找到未来的道,而不是为了简单地把传统的东西搬到今天来。

  简单定义精华和糟粕很难。即使分清楚了,怎么去运用精华更难,因为精华运用得不好,也会变成糟粕。

  楼宇烈:打个比方,比如佛法中鼓励放生,有人就借此谁放生多谁的回报就大。这其实是了佛法的根本。佛法的,是不要想问题只想自己,要抛掉“我”字。然而,这种以追求“最大回报”为目的的放生,实际上是让大家不放下自己,这反而增强了“我”的执念,就是最明显的“伪”。

  我们要从国学里面把握住怎样的根本?学国学需要把一些基本问题弄明白,“知而行”方才合适。否则,社会上人人都糊里糊涂地说要学国学,再经人随便编几本书来大家,这就不好了。

  楼宇烈:当务之急,是改变这个社会的风气。如果国学,可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一点都没变,甚至让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不,处处设防,就没有学习的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不要搞得“玄乎”。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去改变一些滑坡、突破底线的不良现象,要改变这些现象,不是人们重读《三字经》、念《》就行,要见实效,而不是做形式上的东西。

  现在关于国学的广告满街都是,然而中华传统文化是潜移默化的工作,不是靠轰轰烈烈、红红绿绿的广告。

  以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讲的“孝”为例。“孝”并不只是子女对父母的态度,也包括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一个人在行孝,实际上也在为子女树立榜样。

  比如,现在一些农村变空了,不少老人变成空巢老人,不少儿童变成留守儿童,这就是鳏寡孤独,应该重点关注这个。为了避免鳏寡孤独的出现,有父母的子女不应该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担当起养育的责任。“养”不只是自己到外面去赚钱,寄钱回来让孩子吃饱饭,“养”要付出教育。

  再比如,如今有不少悲惨的空巢老人,古人讲“父母在不远游”,现在为人子女的人,如果实在做不到,就不能忘记接下来还有一句“游必有方”。

  传统文化中还强调“诚”“敬”两个字,要诚实、诚信,要有心。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存在一些缺乏诚信的现象,很多人缺乏心,做事突破底线。按照这两个字去做,社会风气就会发生变化。

  把这些道理楚了,就会产生一个实际效应,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很重要。我们不要制造,我们要建造清池,在这个社会中,即使是受污染的人也能够清洗干净,这才能达到国学教育的目的。

  楼宇烈:现在很多人认为,必须读经典才能够懂得、提行。那么不识字的人怎么办?其实,过去不识字的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来感受美德。比如,说书有“高台”功能、戏曲忠孝价值观,这都让人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流芳千古,什么样的人会。现代社会媒介的内容,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看到更多长远的社会的效益。

  对于一般大众,身教重于言教。人需要明白自己社会身份中的责任,并承担起来,个人言行不仅关乎个人利益,也关乎社会责任。

  所以,与经典文化建立真实联系,不要只提经典。经典教育对于读书人来讲是需要的,但是重建社会风气,形成身教,比让学生都去读经典课本更切实、更有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