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饮食文化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素材当家成就高考满分佳作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02-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传统文化是由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以及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是历年高考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绝好素材。从每年的高考作文看,那些以传统文化素材当家的文章,传统文化气息浓郁,古诗文名句遍布。使得文章内蕴丰富,思想深邃,文采斐。读来让人如饮陈年老酒,甘醇绵甜,回味无穷,从而令读者心生爱恋,颔首称妙,作文必能获得高分甚至满分。请看2015高考湖南卷的一篇满分作文——

  《劝学》有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然他物何以愿为我所用?盖因其腹中有物,非空也。

  人,只有,价值,才可求他人赏识,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即是此理。修心如莲,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田田的荷叶间一段绿波,愈令风荷芳行万里。

  汉有昭君,不赂画工,寂寂深宫她沉婉若水。修心如莲,终得一日,。她的倾城姿容醉了天子,醉了使臣,以公主之位和亲匈奴。识大体的智慧,济的胸怀,沉着大气的风范,令她成为一首绝唱。直至百千年后,人们仍可从杜甫的吟诵中瞥见那一抹惊鸿的倩影,惊艳了岁月。是什么让一位红颜以扶柳之态名留青史?是其内在的德。修心如莲,凭价值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蜀有孔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躬耕于南阳,不争虚名于诸侯。然而一代名主刘玄德相邀,三请两拒,传为美谈。如果他不是卧龙先生,只是一介凡夫俗子,又有哪个帝王会甘心低头细语呢?羽扇纶巾间的豪情胆识是其吸引刘备的法宝。修心如莲,孔明静候。以兼济天下之大才赢得生前身后名。 姜子牙垂钓言:“愿者上钩。”八十高龄遇文王。可见,渴求的与年龄无关,与相貌无缘。内在价值的才是一个人得到赞赏的根源。

  甜美的果实让飞禽走兽们心甘情愿地为之奔波;几句空话却没有激起一丝涟漪,人性说到底总还是带着那么一点点的与冷漠。为利相谋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谁也没有必要因此去他人。如何让他人尽心尽力地伸出援手?我们应当磨砺出价值,给别人一个襄助自己的理由。人,如果一味只求,最终没有谁会愿意施予。

  于天地山川中探求,亦得此理。紫云英铺满山野而无人理睬,菟丝子则更令人厌恶。然而,兰花之较弱易萎,仍有费精力悉心养护。蚌深卧水底,恒有渔人冒死打捞。为何?因其有内在价值值得人为之一搏。唯有自身璀璨如星空,如钻石,如珍珠,才可让人于万千沙砾中发现自己。不入法眼,焉得相助?

  尝怨世之漠然,冷眼不助。达然后方知是己身之妄求。人之助我,谢之;人之袖手,解之,后以明德召之。修心如莲,己之如朗月清辉。

  从总体看,该文能够获得满分,主要是由于文章立意新颖,论点突出,论证有力。同时,还由于考生恰当选取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素材为论据,用以论证文章的论点,使得文章充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具体说,有以下三点:

  一是立意新颖。作者审视作文材料,洞悉材料内蕴,确立了修心如莲,成就人生的观点。意即若要像大树那样,先须“结实以静候”,然后才能引来雀鸟“咸相食”,使“其籽得传”。作文立意强调了的重要。这样的立意,既符合材料内蕴,又极为新颖。

  二是选材精妙。为了论证文章的论点,作者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材料中,精心选取了荀子《劝学》,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和《史记·齐太公世家,周敦颐《爱莲说》,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和《蜀相》,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名言或故事作为论据。所选的名言和故事,共同表现了一个主题,共同论证一个论点,素材选择可谓慧眼独具。

  三是析例透彻。考生不仅精心选取传统文化材为作文的论证材料,而且无论是对明人名言还是对历史事实,都做到了紧扣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使每一条论据都能充分而有力地证明论点或支撑论点。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评点:考生引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语,重在说明“善假于物”之“物”,应是“腹中有物”之“物”,“非空”之“物”。人应注重“修心”,内在价值的才能让人于万千沙砾中发现自己。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评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语,强调了内心的重要,契合作者所持的观点。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评点:选用“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两句,强调了“只有,价值,才可求他人赏识”的观点。

  评点:昭君深明,自愿请婚,远嫁漠北,与匈奴呼韩邪单于结为夫妻,为汉匈和好作了奉献,成为世代传颂的民族团结佳话。没有“如莲”的内心,哪来“和番”的?哪来杜甫的这首诗?

  评点:“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道出了内在价值的才是一个人得到赏识的根源。孔明如无兼济天下之大才,又岂得先主“三顾”?

  汉末,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国家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再去请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评点:诸葛孔明能够赢得先主的“三顾”,在于“卧龙先生”于羽扇纶巾间的豪情胆识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 文王将要出去打猎,叫太史编替他卜了一课,太史编看了龟兆,唱道:到渭水北边去打猎,将会有很大的收获。 不是螭也不是龙,不是老虎不是熊;兆得个贤人是公侯,赐你的好帮手。文王便坐了猎车,驾了猎马,到渭水北岸去打猎,终于见到了姜太公,太坐在一束茅草上,(安安静静地在那里)钓鱼。周西伯出去打猎,果然在渭水北岸遇见了太公,和他交谈,大为高兴,说道:“记得先前我那去世的父亲太公常向我说:‘不久准会有到我们这里来,那时我们周民族就将要兴盛发达了。’你可真就是这样的人吗?我家太公盼望你已经很久了!”所以就叫他做“太公望”。用车子把他载了一同回京城去,回去就拜他做了国师。

  评点:姜子牙于80岁终入文眼,成为文王祖父所盼望的人,文王的国师。在于他注重“修心”,是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称其为本的人物。

  1.积累丰厚,才能信手拈来。实践证明,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何来输出?所以,作为中学生必须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阅读。从这篇满分作文不难看出,该考生不仅阅读面很宽,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而且做到了烂熟于胸,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所以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2.擅选材料,用得恰到好处。有了相当数量的知识积累,作文就不愁没有材料。但面对众多的素材,如何从中将其选择出来也还是有一番讲究的。首先,要独具慧眼,选出那些与文章中心论点有共通内涵的素材,为我所用。例如《修心如莲》引用《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句,是为了强调“腹中有物, 非空也”,强调的是,充实,用得十分恰当。再如选用王昭君的故事,是因为王昭君有着识大体的智慧,济的胸怀,沉着大气的风范,这样的内涵、特质,能恰切而有力地证明“修心如莲,成就”的论点。

  3.注重析例,论证才会有力。中学生写议论文,最易犯以叙代议的毛病。以为只要举出事例,就能证明论点了。其实,要使议论文论点突出,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必须在引述材料之后对论据材料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这样,论点才能统帅论据,论据才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例如《修心如莲》一文,在引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之后进行了以下分析:然而一代名主刘玄德相邀,三请两拒,传为美谈。如果他不是卧龙先生,只是一介凡夫俗子,又有哪个帝王会甘心低头细语呢?通过上述分析进而指出:羽扇纶巾间的豪情胆识是其吸引刘备的法宝。最后再用“以兼济天下之大才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收结。分析结束,使论据紧紧扣住了论点,也有力地支撑力论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