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饮食文化  传统文化

关于继承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02-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梁启超曾言:“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之。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化认可、共同的归属把我们祖先凝聚在一起,同时也深深地印刻世代代每一个民族的内心里。

  中国梦是一个标志,标志着在过去三十多年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将开始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民族复兴和现代化。为实现中国梦,既需要全党全民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也需要在战略上总体设计和在战术上具体操作,既需要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做圆梦的硬件基础,也需要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软件提供核心支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以来,习同志在一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及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构筑国家。

  中国为什么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依靠的就是与中国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即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文化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如习同志所指出:“任何科学的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就是我们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

  在《习总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者和发展者。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过两大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大理论都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的。

  博古通今,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深入的研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中国的现实实际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三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1943年,就提出:“中国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联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近年来所进行的反对主观主义、派主义、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科学更进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特色”?习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是指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理论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道、理论体系到制度,从总依据、总布局到总任务,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中华优秀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复合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方面相结合呢?其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灵魂和命脉是民族,这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的根本,是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相结合,吸取、融入中华民族的民族。民族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历史沉淀的结晶,具有核心价值属性,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自强、、爱国、和合。自强是个人和民族和发展必须具有的品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既是一种规范,又是一种标杆,在为人处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国是中华民族最朴素的情感和最深沉的归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向往国家大一统。和合,主要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本民族与他民族关系上,尊重各自具有的独特属性,通过中庸的方式达到包容凝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自信。中国梦是一个将国家的追求、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凝聚在一起的梦想。习同志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际上就是找回中华民族界民族之林中应有的地位,找回中华文化应该闪耀的,找回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具有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习同志曾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中华人民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儿女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有能力也有底气创造中华文化的再辉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凝聚共识,为中国梦团结。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习同志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中华儿女只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必然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力。大中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文化认同基础的地缘共同体,且自诞生以来没有中断过,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一套完整的文化传统。梁启超曾言:“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之。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化认可、共同的归属把我们祖先凝聚在一起,同时也深深地印刻世代代每一个民族的内心里,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为实现中国梦构筑国家。一个文明的社会,多元文化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为避免意识混乱,国家需要主流和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习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将社会主流和价值观树立起来作为中流砥柱,用以凝魂聚气、强基固本,避免多元文化造成社会紊乱的自觉行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传统和根本,始终是我们的命脉。习同志指出,“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务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力量,并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梦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既有期待的声音,也有曲解和误读。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社会,习同志多次宣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如果要让国际社会理解并支持中国梦,就需要面向世界,中华文化和民族。习同志指出“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时代、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传去”,“要、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群体、人际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的“和合”和“”内核,决定了中国在实现中国梦的径选择上,会选择一条和平道。习同志认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共享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深入到每个中国人日常伦理中的思考方式。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殖民记录。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内部战乱和外敌入侵,更让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灾难刻骨铭心。所有这些都让中国人民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

  习同志指出,“和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共同享受发展、共同享受安全保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共同发展,不能把世界长期发展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中国梦必会中国人民,而且也会人民。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崇奉规范体系,讲求和谐有序,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进一步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当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不可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确立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构筑国家,必须强化中华民族共同记忆中的价值系统。习同志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科学的态度。习同志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新时期,要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科学总结和概括。任何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优良传统,也有不良传统。即使是精华、优良传统,也受到历史条件和阶级的,不可照搬、照抄,全盘继承。习同志强调:“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这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必须把握的科学的思想方法。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楚,梳理好,阐发好。在如何很好地继承和传统文化方面,习同志有清晰的论述:“要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只有楚,梳理好,才能寻找到中华文化的“主根”,才能寻找到民族的“源泉”。要构建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根据时代要求,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阐发好。“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重民本、守诚信、崇、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伴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形态发生的变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经济形态存在着不协调和不一致。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将其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相适应,对其进行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强调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合理的成分,创造性地加以,形成我们的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力。”

  以来,习同志在多种场合一再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作用,他以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并同专家学者座谈的实际行动,在强调构筑主流价值观和国家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意义,而构筑主流价值观和国家的重要基础,就是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同时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是塑造大国形象、发挥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既不意味着走老,回归封建,也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在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面向世界学习好的东西,又快又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