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饮食文化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成为省“热词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02-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如今,《中国诗词大会》所带来的传统文化热,依旧如“飞花令”般余音绕梁,随之引发了当下儿童教育的传统文化热。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怎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才是最适合儿童的?是《规》的?还是仪式感十足的国学课堂?就此而引发的议论和思考,成为本届省上代表和委员们关心热议的话题。

  家住长白地区的陈女士,孩子还在幼儿园大班。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小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让孩子提前补习了拼音,还专门找老师,补习国学课。“这些传统文化,我觉得应该重视起来。”陈女士如此说。

  去年开始,陈女士就让孩子每周参加国学课。国学班里有10多个孩子,都是幼儿园大班的。老师在教授国学课时,会加入生动形象的,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古代故事,不仅孩子们知晓,还会分享给家长。

  “传统文化对孩子是很好的教育!”陈女士和国学班的家长们,都赞同让儿童早期接触、学习传统文化。

  李女士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上小学前她就给孩子买了很多国学书,逐步进行渗透学习。她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应从孩子抓起。儿子的班主任也会号召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三字经》《规》《论语》等。李女士觉得传统文化不应仅限于,更应着重理解。

  李女士觉得:“可以将传统文化纳入正式课程,由专门的授课老师去,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高女士的儿子即将升初中,“如果过多增加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是否会让原本就不轻松的课堂更加拥挤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她的顾虑也是很多看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家长们的担心。

  高女士说:“如今很多中小学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但一到中高考,这类教育也就自动让位了,尤其到了高中,主攻专业教学下,传统文化课还能多久呢?”

  省代表丁桦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在已走入了中小学生的课堂,也系统地融入了课程和教材体系,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应仅局限于阅读书本,要形式多样,应拓宽传统文化渠道,利用新媒介载体和方式,促进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走入校门的同时,也要走进,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省代表李象群,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美育教育,应下沉到中小学、幼儿园,从传统文化教育中吸取精华。

  省政协委员肖迪说:“京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包括国学、伦理等,将京剧作为特色课程,植入校园教育中,让孩子们能够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意义重大。”

  省政协委员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娃娃做起,应在孩子居住的社区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比如设立宣传展板,开展传统文化课程进社区活动,让孩子一进入园区就有浸泡式氛围的体验。

  从事小学教学20多年的说,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传统文化都不应该缺席。而且不只在课堂,它应该渗透到孩子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

  如今中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愈加重视,而家长和老师,都不该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太局限。其实,传统文化的形式非常多样,并不局限于背首古诗、学篇文言文等。书法、绘画、戏曲、传统乐器等等,都是培养孩子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极好方式。此外,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电影、歌曲、动漫等,也都是拓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可潜移默化增强青少年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