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四季饮食  春季饮食

思变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12-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不但要提倡生命至上、尊重科学的精神,更需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在医院层面,科学布局;在公共卫生治理层面,完善应急机制,从源头上鼓励科学创新,在危机中育先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关键时刻科学正确地应对。

在这次抗疫过程中,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不仅派出了161人参加上海市第一批、第三批和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分别驰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三院和雷神山医院,同时还派出了23人次赴上海市公卫中心救治危重患者,27人次赴海关第一线参与核酸检测。医院两个院区都设有发热门诊,安排相应医务人员做好患者的筛查和收治工作。

回顾此次战“疫”经历,我认为,今后大型综合医院应该在3个方面重点发力:第一,重视发热门诊、呼吸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放射科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疑难重症治疗水平;第二,把院感的防护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院感制度落实、落细、落小;第三,坚持高质量发展,保障医疗质量,注重精细化管理。

院感防控如何进一步升级

当下,医院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正常诊疗。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近期的业务量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仅有少部分科室的业务量有所下降,如呼吸科、儿科。这两个科室门急诊量的下降,我认为是个好现象,说明大家预防的意识提高了,戴口罩起了作用。预防、诊断、治疗本就该在一条线上,我们不能单纯站在业务量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次疫情对院感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如何避免医院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如何在全院范围内增强防控措施等问题,都需要医疗机构制定更具针对性、更精细化的规定。

但院感防控远不止这些,例如重症监护病房中的耐药菌感染、血透感染、内镜和器材的消毒隔离及一次性耗材的使用、手卫生等,都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最近,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正联合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和上海市多家医院,共同制订《新常态疫情防控下医院感染管理共识》。

医疗过程是由多环节组成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比如,现在看病都是以医生单人问诊形式为主,这个过程谁来监管?我们必须进行全过程管理、全要素管理,才能确保医疗质量。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将全质量管理的理念与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思维相结合,紧紧围绕质量链、人才链、服务链、经济链、供应链、信息链,打造以质量技术系统、人才成长系统、服务流程系统、保障支持系统、经济内控系统、绩效考核系统为基础的医院全质量管理系统,并据此进行医院内部综合管理改革,调整优化职能部门组织架构,提升管理品质、内涵及效能。医院改善服务流程,如优化护理服务,推出3D院内导航、ICU视频探视等;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保证医疗技术实施更安全;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完善评聘制度,创新人才培养;开展有效内部控制,降本增效;发挥好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提供各种保障支持。

怎样夯实医院公卫服务职能

虽然抗击疫情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我们仍然不能懈怠。结合上海市公共卫生建设20条,我们需要进一步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控网。

在医院规划与发展中,要夯实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了能及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了应急“预备役”,设有2支应急医疗队,两个院区各约135人。平时,医院会定期组织包括新冠肺炎防控、批量伤员救治、特大交通或灾害事件应急、航空急救等内容的培训演练。为应对常态化疫情防控,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目前拥有40多位培训合格的核酸检测人员,一天可以完成5000多例核酸检测。

除此之外,我们要求全体员工对公共卫生疾病要有所了解,并进行培训和全员考试。医院组建了三级网络,通过八大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即组织架构体系、制度管理体系、教育培训体系、风险管理体系、指标监测体系、支持保障体系、监督审查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全面提升院感管理水平。每个学科都有院感督导员,全院共200多名;投入100多万元设置院级课题,选拔出50多名院感专员,对重点学科、重点环节进行项目化管理。

如何优化学科体系

我们发现,核心竞争力越强、特色比较明显的科室,受到疫情的影响越小。这提示我们,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有很多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今后,医院将调整力量,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科框架。

医院现有的分科体系,既有优势也有缺憾。基本知识够用但专科知识欠缺,成了普遍问题。今后,我们需要加强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等薄弱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防护与管理等相关培训。

医务人员还应在4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科学、严谨和理性的专业精神;二是健康体魄和强大内心的结合;三是探索未知的勇气和知识能力;四是团队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陈国强院士提出,要培养“通史懂法、专博相济、求真求善”的医学生。对此,我非常赞同。

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通史懂法”才能走得更远。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和新冠肺炎疫情很相似,我们需要知道这些历史经验。我们也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药,西医在我国仅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但是200年前我们同样出现过瘟疫,靠什么活下来,是传统的中医药起了关键作用。

医生的培养还应该“博而后专”,他们需要在储备大量医学知识的基础上,成为一名专科医生,需要对各个学科系统、各类疾病都有所了解,需要在医院轮转工作中积累更多学科经验,学会全面地看待和治疗疾病。

文:健康报记者肖薇

编辑: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