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饮食文化  传统文化

王蒙谈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于“通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6-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华文化的‘精深’该如何阐释?”对此,王蒙的解答是“通”,即孔子、孟子、庄子、的思想,都有共通之处。

  《庄子齐物论》有言:“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意思是,不论是细小的草茎还是高大的庭柱,不论是丑陋的癞头还是美丽的西施,在根本上都是相通的。而这“通”字也使得当代作家王蒙在理解传统文化时深受触动。5月19日,年过八旬的王蒙作客上海图书馆,在题为《道通为一孔孟老庄》的中,与沪上听众分享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大家都在谈传统文化,到底该从哪个角度把握它?中华文化能否从人生观、观、价值观、方上加以整体概括?”一开始,王蒙就向听众抛出这个问题,“中华文化的‘精深’该如何阐释?”对此,他的解答是“通”,即孔子、孟子、庄子、的思想,都有共通之处。

  在王蒙看来,中华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天下为公”与“天下大同”,同时,古代对理想社会的要求里,还强调“无为而治”。“说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理想的者要让老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这与马克思提出的主义社会,、国家、阶级有一致的地方。”另一方面,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说明孔子也将“无为”视为某种价值标准。

  王蒙说,中国的文化理论,是个循环的统一机制。不管是、,都崇尚,崇尚向善。尚德、尚善,成为一种。“如何平天下,靠的是文化、、。者施行仁政,在上有示范作用,因此才得到了、天下。”中华文化主张,天下唯有德者居之,认为一切都决定于水准。

  与善从何而来?王蒙认为,回答得最清楚的思想家是孟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说“恻隐人皆有之,羞皆有之,人皆有之,人皆有之”,所以提倡德治与礼治,让人回归到最美好、最正常的状态,因为此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照顾的,是互相礼貌的。“走得最远,他提倡初心,认为最好的就是和婴儿一样天真无邪、善良亲切。”王蒙一一举例,“孔子谈孝悌、友爱、好学,他们都认为人性善良,所以执政者必须标榜、宣传、实行仁政,因为人性就是天性,就是天意。”

  在传统文化中,“天”的概念非常重要。在王蒙看来,“天”既是超的神性力量,又是存在的总括;它既,又唯物。同时,“天”又是“道”的概念。“老庄从哲学概念上加以总结,孔孟则从上将‘道’总结为;‘道’像什么?如果用数学的概念说,它像无穷大,就是‘∞’,道既至大,又至微至精。”王蒙专门统计过,在《经》里,“道”一共出现约70次,而“天”则出现了百次以上。

  传统思想注重中庸之道与精英主义。王蒙将“中庸”称之为“中庸主义”,“你既不能过急,也不能过于迟缓,要恰如其分。”“庸”的意思不是庸俗,而是常,不极端。庄子则提倡“道枢”,人要成为道的枢纽,即圆心,在圆心上稳稳当当。

  但中庸与一元论也不意味着没有平衡、没有变化。恰恰相反,灵活变通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没条件就管好自身,有条件就服务社会,为天下百姓效劳,这是变通。到了庄子,他喜欢用‘化’字,‘化’比起‘变’,有悄悄发生变化的意思。”王蒙强调说,“千万不要认为中华文化是僵硬的文化,它是灵活的。”(文/张熠)

  王蒙的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发表长篇小说七部,中、短、微型小说集十余部,评论集十余部,散文集十余部,古典文学研究三部,旧诗集一卷,新诗集二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