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饮食文化  传统文化

湖北大冶民俗文化分析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08-2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荆楚大地,文化博厚,湖北大冶是古之吴头楚尾,是楚文化与世界青铜文化的发源地。这块神奇的大地上蕴藏有大量的铜矿,现已发现古铜矿遗址一百多处,还有东周时期先后建造的三座古城:高河“鄂王城”、大箕铺“五里界古城”、金湖“草五咀古城”。然而经历史造化,如今的大冶人却是古代江西移民的。成长于独特地理与特殊历史文化下的大冶民俗文化,无疑可以为楚文化研究与当今移民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大冶在湖北的东南部,是一块儿已被熔炉足足烧了三千年的宝地。它重峦叠嶂,川河遍布,风景绝佳,是中国馆十大黄金、十大铜矿之一。公元1031年前,南唐在此设置县治,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县名为大冶。明代开国朱洪武为了坐稳天下,获取大冶丰富的矿产资源,采取移民政策,把许多江西居民迁移至大冶,开采矿山,以铁为兵,强盛一时(《以铁为兵》)。关于大冶,历朝历代留下许多为争夺矿产资源的故事,例如三国吴王孙权在此采矿铸剑;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在大冶铸造岳飞剑等,这些故事大都质朴优美、想象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由于大冶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文化传统,大冶的民俗也十分丰富。民俗文化包括:民风民俗、民间韵文、民间音乐、民间故事和民艺杂录。它们奠基于民间文学采集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本文就大冶常见的饮食习俗、婚嫁习俗、产育习俗与祭祀传统四个方面来介绍大冶民俗。

  大冶人好客,待客热情周到。贵宾临门,主人一般都要杀鸡,用鸡肉面条待客,面条下面还卧有几个白嫩的“荷包蛋”。面对这一碗香喷喷、热呼呼的肉汤面,客人胃口顿开。但是注意,千万不要吃个碗底朝天,而一定要留一点儿汤、一二个鸡蛋或鸡腿作“回碗”。如果,客人吃完把空碗放下,那就表示主人小气,使客人还没吃饱,这当然会使主人难堪。

  这就是当地流行已久的“回碗礼”。回碗是客人对主人的感谢和回敬。但“回碗礼”一般只限早和非正式用餐,如果是正餐招待,客可不必担心饿肚子。主人必定用干净的筷子夹开鸡蛋,拽下鸡腿肉,执意劝客人多吃,这时客人就不需要“回碗”了。在大冶还有回请、回拜、回篮等礼俗。大冶民间交往有礼有节,有来又往,乡风淳朴自然。

  大冶“回碗礼”涉及到民俗里饮食禁忌的内容,中国是重视礼俗和禁忌的国度,有些言行尤其重视。禁忌,是不许人们做某种行为或言行的规范。它实际上是在强化和维系各种文化范畴的界限性,人们随便模糊或逾越这种界限。

  经过历史长河的源源滚动,祖籍赣西的大冶人有许多风俗习惯已受到周边习俗的影响,而有些习俗却完好保存了下来。像大冶人结婚,一直沿袭的是赣西土家族的“哭嫁”风俗。

  一般,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个月,就不会再出门做活儿。而是在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请亲邻儿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

  哭是有规矩的:一般哭三五天,也有长达十天半个月的。其主要内容为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有曲调,抑扬顿挫,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哭唱结合艺术。哭时以“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婉动人。如“哭妹妹”:回忆与妹妹一起度过的好时光;又哭爷(音“伢”)娘:追诉母女情深;娘哭女:寄托着母亲对女儿的挂念和期望。

  哭嫁习俗流传久远,反映了当地人至情至性的本色,女儿即将远门,那些晶透的泪珠是对母亲和故土的厚爱,母亲脸上泉涌的泪水是对女儿毕生的忠告和爱惜。那般深情,只有大冶人自己了然于心。

  大冶的产育习俗也很有趣,就拿婴儿“洗三朝”来说。在大冶一带民间传说,小孩是送子娘娘送来的,小孩出生后,她过三天要来看看。如果小孩得干干净净,人们喝喜酒、吃长面,表示这户人家疼爱小孩,她就放心了。否则,她认为这家人不喜欢小孩,就要将小孩带走。所以人们害怕送子娘娘带走小孩,就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把小孩洗得干干净净,人们喝酒吃面庆贺。这就是俗称“洗三朝”的由来。

  “洗三朝”那天,孩子的家长要请几桌酒席招待亲戚朋友吃三朝饭,还要请村里人吃“长面”。 长面就是长寿面,意思是吃了长面小孩就好养。被请的客人一般都要提上8个或10个红鸡蛋,进门时嘴里不断地喊:“恭喜! 恭喜!”

  给小孩“洗三朝”还有一些有趣的动作和说法。接生婆洗好小孩后,要在小孩上拍几下,说:“我把乖乖拍几拍,发富发贵有你得。”小孩的妈妈赶紧接口说:“谢你金言!”在山区“洗三朝”时,接生婆要拿一根吹火筒,在小孩的肩上滚两滚,说:“儿呀心肝肉,长大会背竹。”湖区就不一样,接生婆给小孩“洗三朝”后,拿一根在孩子的小手上挨一挨后说:“儿呀快快长,长大会荡桨”。

  在鄂东南大冶的裹城里,山民们每年都要欢度一个奇特的民俗节日——“土主节”。

  “土主节”是裹城一带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山民相邀上山,把供在山上的两尊红脸红袍的土主抬下山,称为“土主下天”。然后抬着土主游村祝福,游村的顺序由近及远。每到一村,要由各家各户出“印子耙 ”堆成公耙山,以公耙山为中心,摆在正堂之中的土主神像前。人们在这里农业丰收,岁岁平安。

  “架”是土主节的重要内容,男女老少聚集在正堂观看“架”表演并高声吆喝助兴,常常闹到深夜。“架”是原始的祭祀舞蹈。山民们用两根长杠杆架住土主,杠子两端用粗绳索系好,绳子中间各绑一根短棍,然后由四名身强体壮的汉子,前后各两人面对面抬着,向左、向右横着走两步半,两手同时翻动大杠,旁边有一人提着大铜锣敲锣助威。随着锣声的紧密,架杆也就急速的反复转动,场面火爆热烈。“架”实际上是一种名间游艺活动,它一直持续到三月三。三月三人们送土主上山,称为“土主”,这预示着“土主节”的结束。

  在这项祭祀活动中体现了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这里所说的集体是指氏族、部落、民族、村镇以及其他人群的集合体。一般说来,某种文化不属于个人或少数人,而为某些社会集团传承和享用,习染成风,成为一种公共文化财产。“土主节”就带有明显的集体性质。

  小结: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界历史中的地位,是由这个地区或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地位及相关的人态所决定的。但这种民族文化,尤其是作为民族本体文化的民俗文化,绝非是以其古色古香而成为他人猎奇的对象。中国的风俗习尚,应该始终处在纵向承传和横向截取的同时又不断进行扬弃的过程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在的古铜都大冶也正在迅速发展,对于一个创造欲、贡献欲、进取欲极强的城市来说,它的地位与价值高低,不仅仅看其保持了多少自己固有的东西——即使是曾经被引以为荣的东西,而恰恰应该看它能否不断为国家为世界创造和贡献多少前所未有的东西。大冶在发扬自身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时,也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印子耙”是由米粉揉合后,用耙模控制而成,耙模上刻有精美图案: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形象逼真生动。所以磕出来的米耙格外诱人。印子耙是大冶风味食品,用它堆成的耙晶莹夺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