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饮食文化  饮食礼仪

礼仪润西岐新风拂周原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2-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岐山是周文化的发源地,周文化精深,内容丰富,为人称道的礼仪文化是周文化孕育出的一枝奇葩,它发祥、传承于此。

  2015年2月15日,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礼仪文化之乡”称号,并在岐山县建立“中国周礼文化研究”。这是继岐山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中国地名研究所授予“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殊荣之后再添的又一块金字文化招牌。

  岐山为西周肇基之地,礼仪文化由此滥觞。古公亶父成为周族首领后,率领族人从豳地(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迁居到渭岸、岐山之南的周原,经历周太王、王季、周文王三代一百多年的发展壮大,周原的岐邑发展成为先周、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岐山的京当、岐阳一带作为西周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周人立国及其强盛的都城。

  从西周建国初期采取仁国的策略,礼贤下士,修德,见善即行。周公摄政后,除实行分封制和制定一整套严格的封建法制度外,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了一系统典章制度、礼仪制度和规范,把社会管理纳入人性、人情、之中。周公制礼作乐,明德保民,以礼仪,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源头。

  周文化积淀而成的礼仪、民风民俗,具有德和、准确、规范、鲜明的特点。日常生活礼仪中,以祈福之礼、待客之礼、饮酒之礼、伦常之礼为最;民俗礼仪中,以婚俗、生育俗、丧葬俗、节日习俗礼仪、饮食风俗礼仪、庙会祭祀礼仪为人们所。由岐山起源而逐渐发展的礼仪文化,是中华历史文明记忆的凭据,当今中华文化建设的参考,未来中华文化发展的起点。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耀在考察评审岐山县创建中国礼仪文化之乡工作时指出:“岐山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华人都深深地记住了发祥于岐山的周文化。八百年的周朝给我们留下了最有用的活态的周文化,因为锁住了活态的周礼。”

  岐山县历来比较重视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岐山县委、县把宣传、挖掘、周文化和礼仪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铸品牌、强效应的战略工程来抓,积极践行“厚德、、包容、求实”的岐山,扎实开展创建“中国礼仪文化之乡”工作,推动了礼仪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为切实加强对创建中国礼仪之乡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国家和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及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岐山县成立了由县委任顾问,县长和县政协任组长,有关县级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的创建“中国礼仪文化之乡”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创建目标,制定下发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落实领导责任,健全工作机制,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岐山县充分挖掘利用资源,不断加大对周公庙的维修建设投入,对其中的古迹、古景、古韵进行式扩张开发,投资修建了560余亩的周公庙北坡凤凰山景区工程,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岐山乙酉年公祭元圣周公大典和两届高规格的中国·岐山周文化艺术节,并对周太王陵墓及周三王殿(周太王、王季、周文王)也进行了科学严谨的修复,使其成为周文化历史遗迹中最古老的一个亮点。同时,在县城投入巨资先后建成了南大门、礼乐门、“二王三公”雕塑广场、周原广场、“怀豳望”东大门、“双凤喜岐”西大门、礼乐广场、凤鸣古街等一大批礼仪性地标工程,使人们入其境即熏陶在礼乐文化的氛围中,感其德、受其教、践于行。

  岐山县不断创新载体,多方联动,大力传统礼仪文化,积极践行“岐山”,促使全县礼仪文化知识宣传普及的全覆盖。县上制定了《岐山县讲文明改树新风公约》、《机关工作人员文明言行规范》等,在机关单位、城区醒目长期;利用电子屏幕、电视广告、公交车、出租汽车、手机短信、微博等发布文明礼仪知识宣传,宣传营造文明礼仪氛围。在城区街道、公园广场、汽车站等公共场所,制作墙体公益广告,重点围绕“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进行选题宣传。各相关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通过设置礼仪文化大讲坛专题栏目、发出“文明礼仪伴我行”书、举办礼仪文化主题比赛等形式,引导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人士争做文明礼仪学习者、者、实践者。

  为把创建活动引向深入,岐山县通过抓点带面、典型示范,加快推进全县礼仪文化之乡创建工作。县政协和县相关部门领导凝心聚力抓落实,多次深入实际,面对面指导全县创建工作。县教育体育局礼仪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重点抓好校园礼仪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开展礼仪文化进课堂、举办经典比赛、编印《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手册》、好故事征文和美德少年评选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全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共青团县委利用年庆春节时机,开展礼仪传统文化年庆活动,提高农村青年对礼仪文化的认知,扩大了宣传面和影响力。县妇联以组织开展“文明礼仪进家庭”活动为载体,突出家风、家训礼仪示范户评选活动,大力文明礼仪、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取得了显著效果。县文化广电局、蒲村镇等还立足岐山周礼祭祀习俗,分别依托周公庙风景名胜民俗区和蒲村镇邢家祠堂,按照西周仪式和礼制,开展了祭奠祖活动,充分展现了岐山独具特色的礼仪文化风格。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发展,已内化为岐山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西岐大地处处吹拂着礼仪、文明、和谐之风,全县上下形成团结友爱建和谐,热爱岐山干事业的良好氛围。

  作为礼仪文化之乡的岐山县,礼仪文化研究一直是全县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到了有机构、有队伍、有。

  2011年8月,岐山县成立了周文化研究会。研究会的成立,旨在于周公故里打造起一个周文化交流平台,为周文化和礼仪文化研究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活动园地。同时,研究会也带动了社会上一大批热心礼仪文化研究的人才,特别是在研究礼仪文化方面取得显著。

  在研究方面,岐山县先后出版和发行研究周文化和礼仪文化的书籍和文章逾680万字。其主要书籍有:《西岐饮食礼仪风俗》、《可爱的岐山》、《神来之食岐山臊子面》、《西岐民俗录》(上下三辑)、《周公演义》、《周文化艺术节丛书》、《岐山县臊子面史话》等书籍。由县政协牵头组织编写完成的共8辑,约250万字的周文化系列丛书即将出版发行,这将是该县研究周文化、礼仪文化的一项恢宏工程。

  近年来,岐山县还投入巨资编创了大型秦腔历史剧《凤鸣岐山》,由陕西省戏剧研究院多次演出。由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岐山籍作家乔辉经历两年多时间创作的64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凤鸣岐山之周公》,目前已进入投资拍摄阶段。由宝鸡著名音乐人士左东作词谱曲的歌曲《岐山是个好地方》,是用岐山方言演唱的一首展现岐山风土人情、民俗民风、名吃特产MV音乐作品,它一诞生就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和喜爱。由岐山县委宣传部出品,圣田嘉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拍摄制作的岐山主题微电影《乡味》,在第五届西安国际影像节斩获最佳视效。

  站在新起点之上的古西岐,将以这次命名“中国礼仪文化之乡”为契机,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和谐岐山建设提升年”活动,把礼仪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宏大的文化工程来抓,突出礼仪文化主题,创新工作,以建设国家级周文化产业园和周文化研究,打造高端礼仪文化之乡为目标,向着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在新的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