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美食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美食茶粥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发展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1-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古今的养生美食茶粥在晋代已见记载,流行于盛唐时代。茶粥又称茗粥,是以茶叶或茶汁煮成的粥。它清香怡人,强身健体,不失为富有中华特色的风味美食。尤其是茗粥之名,不失为食品雅称,喜闻乐见。茶粥另有含义,宋代以后将黏稠状茶汤表层形成的粥状薄膜,称之为“茗粥”。

  目前能看到最早关于茶粥的记载为晋代。《茶经》引晋代傅咸司隶教曰:“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因蜀姥,何哉?”这段话的意思是,晋代司隶校尉傅咸在一份意在、训诲下属的“教示”中说:“听说市南有一蜀地来的老妇在卖茶粥,被廉事执法,打破了她的器具,被销售。后来该老妇又被允许卖饼。傅咸因此提出疑问,既然可以卖饼,何以不能卖茶粥呢?”

  一般解读此饼为面饼之类。比较权威的《茶经述评》则将此饼解读为茶饼,认为三国魏张揖撰著的《广雅》已有茶饼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者以米膏出之。”说明当时已有茶饼。傅咸“教示”中未特指茶饼,还是解读为面饼之类为好。

  唐代是文献记载茗粥最多的时代,目前能看到的至少有三种诗文。其中以唐代著名田园诗人储光羲的茶诗名篇《吃茗粥作》最为著名:“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数片远云度,曾不避炎晖。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该诗描述了某年盛夏酷暑,作者去友人家做客,鸟雀也躲藏避暑,不鸣不飞,虽然主人家有高大的梧桐树遮阴,仍然要解衣纳凉。在主人家品尝难得的茗粥、蕨薇,直到日暮暑气尽散,才慢悠悠地回家。

  无独有偶,储光羲好友、著名诗人王维的《赠吴官》,堪称《吃茗粥作》的姐妹篇,只不过该诗称茗粥为茗糜:“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糜是粥的别称,一般认为,南方称粥,古代北方则多称糜。该诗的大思是,作者向吴地官员赠诗曰:长安旅店酷热如煮,没有清淡茗粥难以解暑。两诗都写到茗粥,不同的是,储光羲世居江南延陵庄城(今江苏宜兴境内),是在士大夫好友家品尝;王维则希望地处北方的京都旅店,暑夏能供应茗粥。这说明唐代南北各地吃茗粥比较流行。

  除了上述两诗,晚唐杨晔在大中十年(856年)成书的《膳夫经手录》中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这三处文献记载,说明唐时吃茗粥已经相当普及。

  除了上述专指以茶叶或茶汁煮成的粥以外,宋代以后,茗粥还特指黏稠状茶汤表层形成的粥状薄膜。宋代流行点茶、茶百戏,一般是将饼茶炙烤研碎成茶粉状,点茶或冲泡后茶汤大多比较黏稠、凝结,这就是茶汤类茗粥之由来。

  北宋大学士、茶学专家蔡襄在《茶录》记载:“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其中“粥面”之说,指的即是黏稠状茶汤薄膜。北宋著名文学家秦观在《处州水南庵二首》之二也写到茶汤类茗粥:“此身分付一,静对萧萧玉数竿。偶为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清宽。”该诗一说为苏轼绝句。

  清代亦有两诗分别写到茶汤类茗粥,一是唐孙华的《夏日斋中读书》诗之三:“日携一卷书,潇洒送炎燠。忘忧代萱苏,破睡调茗粥。”另一首是汪懋麟的《三月晦日漫兴五首》诗曰:“洗砚微吟自在时,烹来茗粥不嫌迟。”明代以后流行散茶撮泡,少有黏稠状茶汤,上述清诗写到的茗粥,大概只是遵循古意而已。

  作为始见于晋代、流行于唐代的茗粥,无疑是中华特色养生美食。遗憾的是,如今各地饮食场所竟难觅踪影,多个省份的茶节或研讨会,很多宾馆或茶馆自助餐,白粥、皮蛋粥、红豆粥、小米粥等各类粥品丰富,独独不见茶粥。而东邻日本则将其列为特色美食,如大和茶粥已成为奈良最具代表性家庭料理,奈良人甚至说“大和的早晨从茶粥开始”。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推出各色茶香诱人、清淡宜人的茶粥正逢其时。各地宾馆饭店、茶楼酒肆、风味小吃等饮食场所,不妨多开一些特色茶粥铺,如开设茶粥、茶美食主题餐馆尤佳,一锅茶粥,餐厅飘香,食客必将闻香而来,纷至沓来。如此美事,何乐不为!(文:米广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