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四季饮食  冬季饮食

福建省漳州市下辖县级市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9-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详情

  龙海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九龙江出海口,1985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沿海县,1993年撤县设市,1996年划出郭坑、步文两镇成立龙文区,全市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位于北纬24º11’~24º36’,东经117º29’~118º14’。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漳州市东部,西北南群山环抱,东南濒临东海和南海。东与厦门市接壤,南与漳浦县交界,西和漳州市区、南靖县平和县毗邻,北与长泰县相接。西距漳州市区19千米,西北距省会福州市292千米。

  龙海自古以来就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龙江风格”的诞生地。有世界最大的石梁桥——江东桥,台胞朝圣地——白礁慈济宫等名胜古迹。还有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2200万年前的古火山口。

  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升晋安郡为闽州,龙溪县地属闽州南安郡。光大二年(568年)闽州改为丰州,属丰州南安郡。

  隋开皇九年(即陈祯明三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治在今福州),废建安郡南安郡,不久龙溪县撤销并入南安县,不久南安县也撤销,龙溪县地直属泉州(驻地今天福州)。大业二年(606年)改泉州为闽州,翌年改闽州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四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龙溪县地属建州;三年析建州地置丰州(治在南安),龙溪县属丰州,州驻地今天福州:六年闽县升制为泉州都护府,龙溪县属之,不久丰州撤销并入泉州,州驻地今天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的莆田、南安、龙溪置武荣州(治在南安),龙溪县属武荣州,不久州废,并入泉州,州驻地福州。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时泉州 州驻地为今天的福州,今天的泉州在唐朝久视年间(西元700年)才最后定设州,前面多次裁撤)和潮州一小部分,设置了漳州。716年(开元四年),徙州治至李澳川(今漳浦县绥安镇)。开元二十九年后,划龙溪县、龙岩县来属。786年(贞元二年)州治再徙龙溪县桂林村(今漳州城区)。龙溪县属武荣州,不久州废,并入泉州(州驻地)福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漳州为漳浦郡,龙溪县属之。乾元二年(759年)漳浦郡复名漳州,龙溪县属漳州。

  886年(唐光启二年)王潮三兄弟随王绪农民军进入福建,攻下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委王潮为泉州刺史,至947年,南唐灭闽国,漳州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节度使,漳州为其治地,909年(闽国元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漳州改称南州,龙溪县属南州,清源军代管南州。宋乾德四年(966年)南州复名漳州,龙溪县属漳州,清源军代管漳州。

  963年,清源军(下辖泉州、莆田、漳州)改名为平海军,陈洪进为节度使,同时管辖南州,漳州属平海军。

  978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陈洪进纳土于宋,漳州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

  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1567年1月14日),朝廷批准析龙溪县一都至九都及二十八都之五图和漳浦县二十三都之九图,设置

  清龙溪、海澄属漳州府。清朝设汀漳龙道,管辖汀州府之县、漳州府之县,龙岩州。

  元年福建实行省、道、县政制,龙溪、海澄属福建省西道;3年西道改为汀漳道,龙溪、海澄属之。

  21年4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东军进驻漳州(龙溪县城),4月下旬成立闽南工农委员会,龙溪、海澄两县属之,至5月28日红军回师苏区时终止。

  22年11月发生“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国人民,12月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龙溪、海澄属龙汀省。

  23年7月福建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龙溪、海澄属第六行政督察专员;翌年10月,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龙溪、海澄属第政督察专员。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入福建,龙溪、海澄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漳州军事管制委员会。

  1949年09月26日,福建省人民决定,将原第政督察区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设第六行政督察专员。10月,龙溪、海澄属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

  1950年4月1日,龙溪、海澄属漳州行政督察专员;10月改属福建省人民龙溪地区专员。

  1950年09月14日,又改为龙溪区,成立龙溪地区专员。1951年6月,析龙溪县城关一区、二区设县级漳州市(今芗城区)。

  1958年10月,同安县从晋江专区(管辖泉州大部、莆田)划出改隶于厦门,1970年8月,再划归晋江地区,1973年9月,归隶厦门市至今 。1958年8月,海澄县海沧、新垵2乡划入 福建同安县,现在划属于厦门 海沧区。

  1961年6月,龙海县天宝、浦南2个,以及九湖3个生产大队、步文1个生产大队和后房农场划归漳州市。

  1967年6月,龙海县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龙溪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4月27日龙海县委员会成立,5月改属龙溪地区委员会。

  1980年10月,龙海县委员会改为龙海县人民,仍属龙溪地区行政。

  1996年9月,析龙海市步文镇(除2个行政村外)和郭坑镇置漳州市龙文区。

  2016年末辖角美镇、九湖镇、程溪镇、颜厝镇、榜山镇、紫泥镇、石码镇、海澄镇、东园镇、白水镇、浮宫镇、港尾镇、东泗乡、隆教畲族乡14个乡镇,全市共239个村民委员会、41个社区居委会;下设370个居民小组(山后居小组未计截止为2013年末)、2787个村民小组。另外,管辖双第华侨农场、程溪农场和九龙岭林场。

  解放区、渔业社区、区、九二〇社区、解放北社区、解放南社区、解放西社区、紫云社区、桥口社区、紫光社区、人民西社区、港口社区、侨村社区、高坑村、登第村、内社村、蔬菜村

  城内居委会、溪头居委会、大埕居委会、华阳居委会、山后居委会、山后村、豆巷村、玉枕村、屿上村、黎明村、溪北村、罗坑村、和平村、下埭村、合浦村、内溪村、珠浦村、内楼村、河福村、上寮村、仓头村、前厝村、崎沟村、埭新村、大成农场

  社区、解放社区、侨兴社区、团区、下士社区社头村田里村龙田村龙江村铺透村

  白水居委会、白水村、方田村、崎岎村、西凤村、郊边村、楼埭村、金鳌村、井园村、山美村、庄林村、磁美村、山边村、下辽村、大下村、下田村

  浮宫居委会、溪山村、山塘村、浮宫村、港前村、邱厝村、霞郭村、海山村、海平村、霞威村、埔里村、田头村、霞圳村、后宝村、丹宅村、美山村、际都村、霞兴村、八坑村、渔业村、草埔头村、溪东农场

  程溪居委会、白云村、下庄村、内云村、南坑村、后安村、顶叶村、下叶村、和山村、叶仑村、塔潭村、东马村、东楼村、粗坑村、上坪村、人家村、浮山村、东头村、官园村、洋奎村、奎坑村、浮山农场

  梅市居委会、汤头村、东坑村、古城村、省山村、石埠村、上午村、梅市村、城外村、格林村、沙坛村、考后村、卓崎村、斗美村、深沃村、浯屿村、古城农场

  荔都居委会、琪塘村、岭兜村、九湖村、庵兜村、小梅溪村、大梅溪村、田中央村、洋坪村、蔡坂村、下庵村、新塘村、新春村、林下村、邹塘村、蔡坑村、衍后村、长福村、埔美山村、恒春村、马岭村、木棉村、林前村、田墘村、内寮农场

  长边村、水头村、洪坂村、马州村、丹州村、洪塘村、下宫村、田址村、东珊村、颜厝村、宅前村、上洋村、 边村、巧山村、庵前村、后垅村、石牌村、下半林村、园中村、上溪村、长社农场

  龙江社区、上苑村、文苑村、南苑村、洋西村、崇福村、雩林村、普边村、翠林村、福河村、北溪头村、园仔头村、榜山村、田边村、芦州村、平宁村、柯坑村、岭口村、梧浦村、长州村、岭口农场

  紫泥村、溪墘村、下楼村、锦田村、世甲村、南书村、西良村、安山村、城内村、溪州村、溪霞村、新洋村、仁和村、巽玉村、金定村、甘文农场

  东园居委会、东园村、南边村、东宝村、茶斜村、埭尾村、枫林村、新林村、过田村、凤山村、凤鸣村、田厝村、秋租村、厚境村、港边村、秋租农场

  虎渡村、太江村、卓港村、东泗村、碧浦村、松浦村、董浦村、松岭村、西岭村、水浒村、清泉村、渐山村、下浦村、溪坂村

  白塘村、新厝村、红星村、关头村、镇海村、流会村、白坑村、黄坑村、径内村、新村村

  龙海市位于北纬24º11’~24º36’,东经117º29’~118º14’。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漳州市东部,西北南群山环抱,东南濒临东海和南海。东与厦门市海沧区交界,南与漳浦县相接,西和漳州市区、南靖县平和县毗邻,北与长泰县相接。西距漳州市区19千米,西北距省会福州市292千米。

  龙海市地处九龙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为北部、西部、南部三面环山,中部平原,东南部临海。北部丘陵地带属戴云山脉的余脉,西南部中低山丘陵地带属博平岭的支脉。主要山峰有大尖山、狮头大山、后沟尾山、泰岗尾山等。境内最高峰大尖山位于程溪镇,海拔953.6米;最低点为港尾浯屿岛以东的九节礁中间,海拔-47米。

  龙海市气候属南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降水充沛,海洋性气候特点明显,夏少酷暑,冬少严寒,自然景观四季常绿。多年平均气温21.5℃,1月份平均气温13.5℃,极端最低气温0.2℃(1973年12月26日);7月份平均28.9℃,极端最高气温40.9℃(2003年7月26日)。最低月均气温6.3℃(1971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36.0℃(2003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5.8℃,最大日较差15.9℃(1989年12月7日)。生长期年平均365天(全年),无霜期年平均337天,最长达366天,最短为28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8小时,年总辐射102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65天(全年)。年平均降水量1563.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34天,最多达170天(1975年),最少为100天(2003年)。极端年最大雨量2187.1毫米(1997年),极端年最小雨量毫米944.1(2009年)。降雨集中在每年3月到9月,6月最多。

  龙海市境内河道属九龙江流域。主要河道有二级河道九龙江北溪和九龙江西溪二条,总长35.8千米;四级河道九龙江南溪一条长57.5千米。河网密度为1.15千米/平方千米。河道总长93.3千米,流域面积665.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13.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05.46亿立方米。境内最大河流为九龙江北溪,从境内江东古桥上游约2千米处流经下游郭洲头后分为南港和北港。其中,南港流至下游约1.5千米处的福河村与九龙江西溪汇流至乌礁岛;北港流经安山村。至此,九龙江北溪、西溪再次汇合穿越下游浒茂、乌礁二岛,分为南港、中港、北港,直至海门岛,汇集九龙江北溪、西溪、南溪三溪之水进入厦门港注入东海。北溪在境内全长18.05千米,流域面积148.1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为281.4立方米/秒。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高温、干旱、低温冷害、冻害以及灾害等。台风灾害年均发生2次左右,影响程度不同,主要发生在7月至9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9年10月8-9日。9914台风于1999年10月9日10时正面袭击龙海市,影响时间长且强度强,龙海市气象观测站瞬间最大风速达到12级,给全市造成极大灾害,经济损失共9.8亿元,其中包括:农作物受灾面积29.45万亩;绝收面积8.2万亩;水果受灾面积7.2万亩;水产受灾面积3.4万亩。房屋倒塌或半倒塌2.5万间。水利、通信、电力设施损失8450万元,道、码头等损失1.23亿元。人员死亡18人,3人。冻害最严重的一次出现在1999年12月21-26日,连续6天最低温度低于5℃,22-25日4天有霜冻,23日伴有结冰,由于低温持续时间长,全市大范围农作物严重受灾,各种蔬菜损失5000万元,经济作物等损失8505万元,总计损失13505万元。此次所受冻害为50年一遇。

  龙海市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17种,包括非金属矿产资源10种,金属矿产6种,能源矿产1种。其中,地热矿区6个,资源储量:2912.44吨/日;长石矿区7个,资源储量:15.07万吨;高岭土矿区7个,资源储量:2091.33万吨;饰面用花岗岩矿区30个,资源储量:291.47万立方米;建筑用花岗岩(凝灰岩)矿区59个,资源储量:9930.54万立方米;砖瓦用粘土矿区22个,资源储量:235.33万吨;矿泉水矿区16个,资源储量:3487.58吨/日。

  龙海市拥有林地面积105万亩,是中国水仙花之乡,浮宫镇为福建杨梅第一镇。境内野生动物有兽类27种、禽类98种、鱼类400多种。

  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县境内生息繁衍。秦汉以来,特别是从南朝梁置县至唐代的数百年间,人口逐渐增长。两宋时期,闽南一带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元代,由于阶级的,人口逃亡较多。明中叶后,海外交通及对外贸易兴盛,月港成为东南沿海贸易中心,商贾辐辏,生齿日繁。九龙江下游沿岸逐渐成为人口比较集中的经济区域。明末龙溪、海澄两县战乱频繁,清初两次“迁界”,人口死亡率高,外流量大。至康熙九年(1670年)海澄县人口“存者不及三分之一”,龙溪县人口亦大量减少。从康熙中期至乾隆年间,社会逐步安定,鼓励生育,户口大量增加。同时外迁的人口复返原籍。至道光年间,龙溪、海澄两县人口骤增。

  鸦片战争后,龙溪、海澄两县战争频仍,传染病,造口大量死亡、外逃。至26年,两县人口合计434875人。抗日战争后人口逐渐减少,至36年共有391996人。

  建国后,社会安定,人口迅速增长,出现高出生、低死亡的状况。1950~1959年,1962~1972年,先后两次出现了人口出生高峰期。196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增长幅度达到建国以来最高水平。1972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工作,把人口再生产逐步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的轨道,人口自然增长率1971年为29.4‰,1985年降为10.2‰。1982~1987年,龙海市连续六年被评为福建省计划生育红旗市、先进市,1985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1990年,全市总人口812033人,其中汉族803859人,占98.99%。1991年全市总人口83036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83‰,人口密度为671人/平方公里。

  据《漳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龙海市人口数为877762,占漳州大市总人口的18.25%。

  2010年末,龙海市户籍总户数22.08万户,人口81.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92万人,农业人口65.57万人;男性41.08万人,女性40.42万人。

  2011年末,龙海市有畲、苗、土家、壮等45个少数民族,人口17870人,占总人口的2.17%。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畲族、苗族、土家族、壮族,其中畲族9381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2.5%。

  龙海市人民市长:郑隆松;副市长:蔡三蛇康文将黄全海许伟宏林炎山林中李施军

  2016年,龙海市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23.2399亿元,增长9.7%;公共财政总收入81.7990亿元,增长10.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3.0312亿元,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1.5024亿元,增长14.0%;规模工业总产值1348.3714亿元,增长8.7%;外贸出口总值15.5453亿元,增长1.9%;实际利用外资2.9100亿元,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0516亿元,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21元,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1元,增长10.5%。

  汉代,市境就有牛耕技术。龙溪建县前后的六朝,本地农民和南来移民在九龙江下游开辟了片片田园。唐开漳后,军民开山辟埭,扩大稻田蔗圃,推广中原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宋兴水利、垦埭田、改农具、护耕牛,引占城良种稻在龙溪推广,甘蔗种植亦比唐代普遍。明代除扩大耕地、续修水利外,耕作技术上掌握农时季节、改良土壤、引进良种等,甘薯、花生、烟草于明中后期引进。清代引进番鸭和吐绶鸡。时期始用氮素化肥。

  龙溪、海澄两市农村历来常受战乱,农民则受势家豪榨,赖以生产生活的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封建地主阶级手中,备受地租、高利贷双重剥削之苦。农具简陋,耕作粗放,作物产量低,丰年还可维生,灾年就得枵腹,甚至逃离故土。自明末至38年,市境粮食不能自给,常靠外来粮食接济。

  建国后,进行土地,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放了生产力。开展农业互助合作,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加强农业耕作栽培技术指导,做到灾年保收成,常年增产丰收。1956年,水稻平均单产龙溪市为540.5公斤,海澄市为503公斤,实现“水稻千斤市”。1957年,两市粮食总产193273吨,比1949年123057吨增长57.06%。民食余裕,户户年年争先交售爱国粮。

  1958年,生产计划高指标,生产措施瞎指挥,产量浮夸风,收益分配搞平调,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上1959年“8.23”、1960年“6.9”特大风、害,造成五谷歉收。1961年全市粮食总产140610吨,比1957年减产27.25%。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后,农村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并举,恢复社员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先后引进水稻矮秆良种和良种猪,生产全面发展。粮食总产1963年为196079吨,略超1957年;1965年为232510吨,比1957年增长20.30%。

  1966~1976年,农民多种经营,农业生产又一次受到严重干扰。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总产量、总产值出现波浪式起伏,十年间未能得到发展。1978年全市粮食总产312408吨,平均亩产811公斤,跨“双纲”。

  1980年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自主经营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为提高。在耕作技术措施上,实现粮食一年三熟三高产的改制,机耕面积占可机耕面积的90%以上,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采用配方施肥、化学除草、药物治虫;同时发展金定鸭、瘦肉型猪、食用菌蘑菇等创汇农业,农业生产量和总产值直线年,粮食亩产吨粮“三连冠”。199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9.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44倍。农、林、牧、副、渔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100∶2∶13∶3∶9变为1991年的100∶3∶40∶4∶26。粮食总产35.66万吨,亩产为1033公斤,比1978年增长14.15%和27.37%。

  2010年,龙海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89亿元,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24.01亿元,增长3.6%。

  龙溪建县时,境内就有纺织、冶炼、造船、制盐、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唐代北方匠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两宋时期手工业蓬勃发展,著名东溪窑和扶瑶的陶瓷、漳产葛布、吉贝布名闻遐迩,山区冶炼产铁,沿海制盐业兴起。元代漳州设杂造局专管手工业生产,官营的纺织工场已具相当规模。明代手工业突飞猛进,至明中叶,县境内已有纺织、炉冶、窑冶、制糖、造船、酿酒、粮油、晒盐、食品加工、竹木器等行业;龙溪“城闉之内,百工鳞集,机抒炉锤,手心俱应”,漳绒成为朝廷贡品。海澄“家家蔗煮糖”,已能炼制成白糖、冰糖。嘉靖十二年(1533年),县内匠户502家,丁口2190人。清朝末期,出现华福机制糖厂和金永和煤矿公司二个近代工业企业。时期,龙溪、海澄两县工业、手工业发展缓慢。

  1950年,龙溪、海澄两县工业产值共1292万元,占工农业产值13.65%。1951年两县接管7个厂、场,始有国营工业。1953~1956年,两县对私营工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原有154家私营工业企业,有85家转为国营,66家转为公私合营,3家组成生产小组。从业人员1356人;手工业生产者原5413人,组成55个生产合作社,16个公私合营厂、场,64个生产小组。1956年后,两县工业围绕农业生产创办厂、场,新建4个工厂。1957年,两县工业产值共2522万元,比1950年增长近一倍,占工农业总产值17.18%。

  1958年,号召“大办工业”、“大炼钢铁”,两县国营工业猛增至111家,职工14821人,年工业产值446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8.58%,由于工业发展过快,出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1年后一些工业企业下马,国营工厂减为65个,职工9593人。1962年全县工业产值降为249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6.07%。“”中,工厂大多停产闹“”,个体手工业被,工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工业产值由前16年的平均递增16.6%降为4.6%。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经过“调整、、整顿、提高”,发生根本性变化,摆脱了自然经济就地取材、就地用人、就地销售的,增强商品经济和经济效益观念。1984年后,工业主管部门转变职能,逐步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承包责任制,经营上跨出市境,全国、国际;在国营企业主渠道的指导下,大力发展集体企业、个体企业、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形成多渠道、多方位竞争机制。1991年,全市市属工业企业发展至255家,职工15765人,固定资产原值16059万元,工业产值11249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3.24%。

  2010年,龙海市完成工业总产值757.09亿元,可比价增长26.1%;实现工业增加值194.00亿元,增长18.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2%,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0.2个百分点。

  唐宋时期,龙溪县城漳州是闽南主要商业贸易中心。县境内的天宝、石美、月港、海沧等地也形成较大的市集。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加工业的兴起纺织、陶瓷业已相当发达,并有炼银、铁、铜等作坊。因地处九龙江沿岸,并临海滨,境内有多处贸易港口,龙溪县与内地及东南沿海各地经济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元代,实行民族政策,兵连祸结,商业萧条。明代,采取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措施。至明代中叶,龙溪商品经济恢复发展,月港对外贸易兴盛。明正统至万历年间,龙溪、海澄两县商业贸易达到鼎盛时期,重要港口石码、月港、石美、海沧、白水、浮宫等地成为闽西南货物集散地,尤以海澄月港商贾云集,繁华甲一方。天启四年(1624年),殖民者、,海运梗塞,商业贸易衰落。

  清初,龙溪、海澄两县遭受多次“迁界”的影响,致“海滨数十里,几无人烟”,石码、海澄成为废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生产力得到发展,商业日趋繁荣,大小集市贸易点50个,年贸易额800万两银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龙溪、海澄、石码先后设置商务会(后改称商会)。初期,军阀混战,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商业一度衰退。此后随着民族工业的兴起,爱国侨胞、台胞投资兴办企业。商业贸易再度复苏,石码成为货物“吐纳口”,闽西南大部货物均由此转运厦门港销往沿海省市及南洋各地,抗日战争期间,石码一度成为内地与沦陷区厦门的贸易中转站,商业畸形发展。35年后,通货恶性膨胀,不少商户倒闭,商业再度凋零。

  1949年12月,厦门贸易公司在石码设立经营处,是龙溪、海澄两县建国后第一家国营商业。1952年,两县相继建立25个供销合作社及百货、贸易、专卖等9个国营专业公司,并有私营商业3031家。1954~1956年,完成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1956年两县国营商业公司20家,供销合作社下属有4个经理部,18个基层社,有1000多个合作商店、门市部、代销点、收购点。1957年两县社会商业零售额4016万元,其中国营占32%,集体占40.4%,公私合营占26.4%,个体仅占1.1%。1958年后,将合作商店“过渡”为国营商业,撤销专业公司,实行政企合一,同时市场,个体商业。“”期间,商业机构再度合并,商业经济被视为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集市关闭,商业受挫。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搞活的政策,建立和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商业体制,加强国营商业的建设、积极扶持和发展集体、个体商业。国营商业及供销合作社先后对所属企业实行扩大经营管理权,并对700多个经营单位实行各种不同类型的经营承包责任制。1991年全市有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9007个,从业人员18816人,其中国营网点226个,人员2535人;集体862个,4080人;个体7879个,12201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6.3亿元,其中国营占29.8%,集体占24.7%,个体占45.5%,市场繁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2010年,龙海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4.60亿元,增长43.4%;限额以下零售额65.50亿元,增长12.2%。在限额以上贸易业中,商品销售额27.19亿元,增长42.4%;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31亿元,增长39.8%;消费品零售额4.60亿元,增长43.4%。

  龙海市境内鹰厦铁(江西鹰潭至厦门)、厦深铁(厦门至深圳)与国道324线线(厦门—成都)、沈海高速公(沈阳—海口),省道漳云线和厦漳高速公漳诏高速公、漳龙高速公纵横交错。

  三溪贯穿全域,海轮可直达厦门、上海、汕头、、澳门等地;距离龙海市区仅有19公里、年货物吞吐量达8117.2万吨的厦门港可直达、南美、欧洲、地中海、大洋洲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主要港口集装箱班轮航线,拥有辐射全球的航运网络。

  龙海江、海岸线公里,其中海岸线公里,水域深而广阔,又具有较好的御风隐蔽条件,为福建省天然深水优良港湾。全市拥有石码、后石、招银3个港区和角美、浒茂洲2个作业区,从2005年12月31日开始正式纳入厦门港一体化管理。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近3000万吨。现已建成中小泊位码头52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9座。其中,招银港区是首批对台直航口岸、对外一类口岸和对金马直航货运口岸,2008年货物吞吐量近2000万吨,建有万吨以上码头8座(15万吨级2座、10万吨级1座、5万吨级2座)。

  航空有距离龙海市区仅有59公里的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航线遍及内地及港澳地区、东南亚、韩国、日本、美国和欧洲,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

  新中国成立后,县(市)人民重视经济建设和科技人才的培养。1953~1965年,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的科研活动取得一定成就,工农业生产双获发展。“”期间,科技机构瘫痪,科技人员排除“左”的干扰,亦取得一些科研。有1973年“调节早稻,晚季,扩大冬季”改制,为粮食稳产高产打下基础。1979年科研机构恢复,县、乡(镇)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不断提高。

  1987年。海澄、角美镇被评为福建省第一批科技示范乡(镇)。1988年县(市)人民配备科技副县长,14个乡(镇)配备科技副乡(镇)长,进一步健全四级科技网络,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依靠科技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1990年6月,龙海县被国家科委确定为重点联系县。1991年全县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8266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07人,中级技术职称1229人。1978~1991年共评定县级科技254项,1981~1991年50个科研项目中获国务院授予科技进步二等1项,部科技进步3项,省级科技进步16项,市(地)级科技进步30项。

  2010年,龙海市专利申请527件,年度专利授权422件,被评为省知识产权强县。灿坤实业研发中心获得国家技术中心认定,新增金冠等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国家星火、火炬和创新基金扶持项目5个。

  1949年9月,龙溪、海澄县接管公、私立普通中学9所,学生2784人;小学249所,学生32902人;幼稚园4所,幼儿673人。建国初,学习苏联办学经验,调整学校布局,整顿教学秩序,开展扫盲运动,工农子弟入学人数大量增加。1957年贯彻提出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运动中,学校盲目发展,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师生参加生产劳动过多,以致教学质量下降。1961~1963年,全县中小学进行调整,重视课堂教学,教育事业稳步前进。

  1966~1976年“”期间,学校“停课闹”,教育事业受到严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落实知识政策,重教,学校教育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同时发展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1985年龙海成为全国普及基础教育先进市。1986年达到基本扫除文盲市标准。1987年龙海一中苏朝晖参加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获得金牌。

  2010年末,龙海市拥有中、小学学校241所,其中普通中学36所,小学205所;中、小学专任教师6429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3277人,小学专任教师3152人;中、小学在校学生9.91万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32万人,小学在校学生5.5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其中女童入学率99.9%,初中升学率98.4%,高中升学率89.0%。

  2010年末,龙海市共有医院、卫生院20所,实有床位数1678张,卫生技术人员1552人。

  1953年8月,市籍运动员吴传玉参加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100米仰泳比赛中,为新中国在国际体坛荣获第一枚金牌。1961~1966年,先后有市籍运动员林亚鸣被选派出国参加男排比赛5次,郑青金出国参加羽毛球比赛两次。“”期间,体育传统项目受,其他项目发展不平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体育队伍迅速壮大,至1991年,全市建立各类运动队1786队,运动员21831人,并成立9个基层体协组织。有14个单位先后被评为省基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侨区角美镇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有7人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工作者。运动员竞技水平获得可喜,在历年参加各级竞赛中,获省团体前3名有45次,个人第1名64人次,获全国团体前5名3次,个人单项名次47人次;参加国际竞赛10人28次,获个人单项名次6人12次。体育人才培养结硕果,本县为各级体工队和大专体院输送优秀运动员273名:被国家体委授予“国家运动健将”7名,评为国家一级运动员12名;被授为“新中国体育开拓者”5名,定为国家高级教练4人,一级裁判14名。1984年10月国家体委特授予吴传玉为“杰出优秀运动员”称誉。1987年羽毛球高级教练员郑青金被国际羽联授予“贡献”。1990年9月在全国第三批体育先进县命名表彰大会上,龙海市被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的光荣称号。

  2010年,龙海市成功承办第六届漳州农运会并荣获金牌牌双第一,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全省体育“三十佳”,残疾运动员魏燕鹏在广州亚残运会上取得一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

  龙海林前村有一个奇风异俗:每年元宵节,村民们都要以相互泼水嬉戏、抬神下河、人神共浴的方式庆祝,以祈求来年福气安康。它虽在林前村已存在了数百甚至上千年,却仍鲜为人知。林前村的“泼水节”为期三天,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开始,正月十五结束,以十五最为隆重精彩。

  歌仔戏在福建又称为芗剧,是在歌仔戏和闽南改良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龙海地处福建东南沿海,隶属漳州,与有着极为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是歌仔戏的发祥地和摇篮。歌仔戏曾是整个闽南文化区域观众最多的民间戏曲剧种,是所有闽南人共同创造和共同拥有的艺术,其孕育、形成和,是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一个缩影。歌仔戏真实地了闽台两地人民的血缘、情缘、亲缘、戏缘。

  大鼓凉伞是福建闽南一带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是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民间舞蹈大全》记载:“大鼓凉伞亦称‘花鼓阵’,主要流传于漳州市和龙海县(市)九湖、颜厝、程溪一带。每逢喜庆佳节、迎神庙会,该地区乡村村村都表演这个舞蹈,扎根之深、影响之广,可谓家喻户晓。”

  龙海市境内国家4风景名胜区有龙佳生态温泉山庄1个,国家地质公园有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牛头山景区)1个;省级“水乡渔村”有龙佳生态温泉山庄、龙海市钓鱼台休闲农庄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有埭美水上古民居民;省级湿地自然区有九龙江口红树林自然区;龙海市级风景名胜区有云盖寺金仙岩2个。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白礁慈济宫林氏义庄天一总局江东桥等4处,省级文物单位杨氏大夫第、白礁王氏家庙、木棉亭碑刻镇海卫古城遗址等4处,龙海市级文物单位129处。

  位于龙海市浮宫镇田头村,始建于宋朝,是龙海市级文物单位。1995年重建,创办云盖山佛光文化事业,有佛光文化城、法华院、云盖山旅游风景区等。分为中、左、右三殿,中殿为“大雄宝殿”,主神坛南无本释释迦摩尼佛。寺后高山群立,奇石巍然,树木青翠。其南面有座白云水库;西北侧山上有烘炉寨,为郑成功踞守厦门时重要的外围防御据点,现存外寨、内寨、中心指挥台、暗道机关和集义厅等。

  为福建历史文化名村,位于东园镇埭美村,是一片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也是龙海市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是闽南古建筑的一个缩影,因此有“闽南水上第一村”的美誉。

  境内土特产品主要有石码五香、浮宫土笋冻、江东鲈鱼、白水贡糖、海澄双糕润、东美香脯糕等。

  是龙海传统风味小吃,以猪肉、淀粉、五香粉等为原料,搅拌成泥状,再用豆腐衣裹成条状,油炸后即可食用。其外酥内嫩,醇香可口。石码常常满五香获“中华金厨”,被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

  因传为贡品而得名。精选上等花生、麦芽糖、白糖混合而成,其特点是“味香、质醇、食酥、色美”。2000年,获第二届海峡花博会金。

  选用上等糯米、白糖,加上冬瓜条、肥肉块、油葱等供料,蒸制而成。双糕润白而透明、冰冷滑润,亦甜亦咸,又油又香,在港澳台及南洋一带负有盛名。

  角美镇的白礁村(龙海第一村,保生大帝故里,世界首富潘振承故乡,王金平祖籍地)

  角美镇的鸿渐村(亚洲第一位女总统阿基偌夫人祖籍地,现菲律宾十大富豪许寰戈祖籍地)

  龙海辖区内的古代著名人物有漳州建州后第一个进士周匡物,被尊为大道公、保生大帝吴夲,南京户都尚书潘荣,开台王颜思齐郑成功虎将之一的甘辉等。近代著名人物有闽南小刀会起义首领黄位黄得美,甲午战争时督办全台团防大臣的林维源,创办华侨银行有限公司的林秉祥,解放厦门战役支前特等功臣张水锦,闽南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创始人之一王占春,参加长征、任129师386旅部主任的苏精诚等。现代的著名人物有中将、中将蓝丁寿,广东省委王德,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亚洲残疾人运动会100米蝶泳冠军魏燕鹏等。

  颜思齐(1589~1625),字振泉,海澄县人。明万历间到日本避难,后从事贸易,若干年后渐有家产。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颜思齐与同在日本的闽南人杨天生、郑芝龙等人结为兄弟,大家推举思齐为盟主。思齐不满幕府的,参与日本农民、町人的斗争,风声,逃离日本,后在笨岛(又称“北港”)登陆。思齐以诸罗山为根据地,大力开发山海,利用海通和海上资源,发展经济,安排群活。他们还进行海上贸易,解决岛上生产和生活必需的物资和资金。闽南的亲戚故旧陆续奔往投靠,大致有3000余人。思齐去世后,人民铭记思齐的开拓功绩,在新港妈祖庙前兴建“思齐阁”和“怀笨楼”。

  林秉祥(1873~1944),龙溪县浒茂城内人。少时赴新加坡,后任丰源航务局经理。他把航务局改为和丰轮船公司,全盛时拥有29艘远洋巨轮。航行南洋各埠及、厦门、上海等10多个口岸。他热心公益事业,被英国授予“太平局绅”荣誉称号,被国民大总统颁发三等嘉禾章并赠木质浮雕巨匾一块(“急公好义”金字)。在新加坡,秉祥还投入巨资,以“和丰”为号,经营矿业,种植椰树和橡胶,开办银行。和丰银行分支行遍及马来西亚各埠和。为促进华侨团结,互相资助,发展企业,他遂将丰和银行改组为华侨银行有限公司。1944年,病逝新加坡。

  张水锦(1891~1949),龙溪县人。1949年为迅速渡海解放厦门,解放军派出部队到石美发动组织渔民船工,筹集船只以载运解放军渡海作战。张水锦和老伴黄进川带领三个儿子出席船工大会。此时张水锦已58岁,其夫黄进川已60岁,按上级,可不参加渡海战斗,但她要参加渡海战斗,领导只得同意她一家五人两艘虎网船参加渡海战斗。10月15日18点正,张水锦一家5人驾驶着两艘渔船,运载解放军战土向鼓浪屿前进。敌人炮火纷飞,黄进川、黄天足中弹倒下,已身负重伤的张水锦顾不得上前扶他们,接过舵把继续前进。后张水锦一家5人和两艘渔船,均又中弹沉没。中国人民解放军31军司令部、部授予张水锦支前特等功臣。

  (1910.12~1997.11),龙海市海澄镇内溪村人。1926年考入漳州省立第八中学,积极参加。1932年4月中央红军攻克漳州时,与苏精诚等组建游击队,协助红军开展宣传、筹款等工作。后转入中央红军第一军团任总指挥部参谋。1936年1月加入中国。参加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平津战役中,作为我军代表只身进入北平,同傅作义进行和谈,并代表我军签署《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是中国第九、十、十一届。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11月,因病逝世。

  王德(1906.5~1996.2),原名曾乾,龙海市浮宫镇后宝村人。1927年2月加入中国。大失败后,与王占春等到九湖、程溪一带开展抗捐抗税斗争。1929年7月任共青团福建省委。1930年5月,与罗明等领导厦门劫狱斗争,取得胜利。1931年1月被调到共青团会。1937年3月后任北平学委组织部长、北平市委组织部长。1942年8月任晋绥二地委、120师2旅等职。解放后,历任广州市委第一、广东省委兼广州市委、中南局候补兼组织部长。“”期间受。1979年重新工作后任广东省委。1996年2月23日因病逝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