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饮食文化  饮食礼仪

为什么说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单称呼就有名、字、号三种!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05-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当今社会虽不及古代社会有那么多繁琐的礼仪,但人际沟通中对一个人的称呼,依旧是值得仔细斟酌的重要部分。称呼采用了哪种形式,间接体现了你的态度与情感色彩。为了更好地掌握称呼的使用方式,则需要回顾“姓氏”与“名字”在古代的演变历程了。

  简单的说,自从人有了意识,为与他人区别,便有了“名”;人类产生集群意识后,为了区分部落,故有了“姓”;部落内有了各自的家庭,则用“氏”来区分家族;部落成为了国家,而依旧是由家庭组成,“姓氏”合并,成为一体。“名”是父母给予,而师长对其的厚望,则通过“字”来表达,伴随人的表达欲得到,故自己的“号”,以示风格特点。

  了解过“姓”、“氏”、“名”、“字”、“号”这些截然不同的称谓来历后,我们再来分开仔细讲讲它们的历史。

  “姓氏”中,“姓”的历史相对悠久,但被“氏”取代后,也成为了阶级地位的代表。《通志·氏族略序》中就明确表明:“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例如“司马”、“司徒”就是来自的氏,“鲁”、“楚”则是来自地点的氏。到了秦汉两朝,“姓”和“氏”才真正的合二为一,总称“姓氏”。

  而“名字”中,“名”和“字”的确有自己不同的含义。《礼记·檀弓上》中提到“幼名,冠字”,这便是说,每个人在出生后则可从父母那里获得自己的名,成年后行冠礼,请德高望重的人赐字,通过“字”表现对其的期望。同时,“字”也是步入社会后供平辈与晚辈称呼,这点在《礼记·士冠礼》中有:“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号”与名和字相比,则显得更加轻松随意。“号”不限字数,不限数量,只要你有闲情雅致,就可为自己“号”。比如王安石的“半山”,苏轼的“东坡”,“号”则是其表现情怀的出口。

  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称谓在古代礼仪中的用法。对于长辈,在称呼时为表谦卑,则使用“名”。同时,“名”是长辈可称呼的,一切血缘长辈皆可。若长辈或位高权重者称呼其“字”,便表示了对其的看好与认同;对于平辈或晚辈,对方则必须称呼自己的“字”,这表现了一种尊重与礼仪,晚辈称呼长辈的“名”会被视为一种;还有一种情况则是,文人雅士之间多称呼彼此的“号”,更加轻松自如。

  其实此般看来,古代礼仪制度虽繁琐,但也恰到好处地为大家提供了对彼此合适的称谓,在沟通时表现出应景的礼仪与尊重。现代社会在礼仪制度上虽没有繁琐的条条框框,但若是有“字”的存在,我们在初识他人之时,则有更礼貌且准确的称谓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